
八一农大国家级杂粮研究中心大学生正在进行实验操作。
东北网7月24日讯 18年前的9月7日,高新区腹地尚略显荒芜,一锹锹沙土在众人手中扬起又撒落,百湖大地上第一所本科高校——大庆石油学院(东北石油大学)正式奠基。
此后,更多的高校在庆“扎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来了,哈尔滨医科大学建设大庆校区,大庆师范学院晋升本科院校……目前,大庆驻有6所高校,在全省仅次于哈尔滨。
全市近7万高校师生正用他们的智慧、汗水和青春为大庆转型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为实现大庆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动“人才引擎”。
“科技成果之花”飘香百湖
推动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是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八一农大航天育种基地的果蔬搭乘“神八”飞船遨游太空,体验航天育种神秘之旅;东北石油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落成,孵化石油装备与石油化工核心技术产品;大庆师范学院自主研发的三元复合驱除垢防垢技术成果累计为大庆油田节约创效6亿多元……
从实验室“搬”进生产车间,从“藏在深闺无人识”到市场广泛接受认可,市校合作为科技成果对接和转化落地搭起了“鹊桥”,加快了驻庆高校科技成果在庆转化的步伐。
八一农大加大科技投入,建设了以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1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以“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农作物种衣剂”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有效转化。
去年,该校与大庆市共建的大庆设施农业研究院,已先后培育8个瓜菜新品种,示范推广板蓝根航天诱变育种项目、航天瓜菜品种、水果番茄等10大类300多个品种和多项栽培技术,辐射带动周边14家农业企业,10余万栋棚室,实现产值上亿元。
被誉为石油界“黄埔军校”的东北石油大学,科研实力强劲。2005年2月,该校建成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园区已成为以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研发、石油装备与石油化工核心技术产品孵化为主,集新能源、新材料、办公服务为一体的石油领域第二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截至2018年12月底,园区孵化场地面积约3.8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00多家,驻园企业、在校学生在这里创业实践,园区已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抓好“油头化尾”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龙江振兴和大庆转型开出的一剂良方。东北石油大学组建了3个研发团队,凝练了6个研发方向,成立了“油头化尾”研究院,全力助推大庆“油头化尾”产业,目前,相关科研工作正在全力推进中。
依托国家能源陆相砂岩老油田持续开采研发中心等理工类科研平台,大庆师范学院研发的《三元复合驱油井除防垢技术》成果使三元油井检泵周期由30-40天提高到300天左右,累计为大庆油田节约创效6亿多元。其研发的《现场便携式综合录井仪传感器检定装置制作》相关成果推广应用后,预计为大庆油田年增效1.5亿元左右。
“人才雁阵”为大庆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葛优在电影《天下无贼》中的这句经典台词,道出了人才的重要性。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省长王文涛强调,要用“头雁行动”固巢留凤筑巢引凤,搭建好事业平台,打好政策“组合拳”,通过固本培元,留住领军人才,稳定核心平台和核心团队这个“四梁八柱”。
人才靠“抢”更靠“育”。近年来,驻庆各高校培养造就了以“万人计划”、“青年长江学者”、“龙江学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龙江科技英才”等为代表的一批高层次拔尖人才。
东北石油大学作为大庆地区最高水平的高等学府,是大庆地区重要的人才聚集地。大庆油田、大庆石化、大庆炼化等油化大企业的很多技术骨干都是该校的毕业生,他们在服务大庆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八一农大利用该校的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以“交钥匙”工程模式派遣科研人员担任大庆地方企业生产主管,全程参与指导转化过程;学校每年派出各学科领域专家50余人,在大庆五区四县开展技术服务;连续5年召开大庆农业自然和生物灾害分析预测及防御对策研讨会,为大庆农业发展献计献策;每年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冬春农业科技培训行动”等各类活动培训农民、农技人员及干部、农村职业经理人3000余人次。
哈医大大庆校区健康照护人才培训基地是国内首个有医学教育背景,集研发、培训、服务为一体的健康照护人才培训基地。基地依托校区雄厚的师资资源,培养多层次健康照护从业者。目前,基地在大庆已培训学员1500人次。校区还主动与大庆市卫生计生委合作,开展乡村医生学历教育,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与大庆市公安局合作,开展司法及医疗鉴定,建立法医鉴定中心,通过科技手段为大庆市法医学司法鉴定实践解决技术难题。
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一直以来,大庆职业学院解决了大庆市诸多大企业的人才培养瓶颈问题,为政府重大项目建设解决了后顾之忧。大庆沃尔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落户大庆后,大庆职业学院为沃尔沃定向培养汽车专业人才。几年来,学校已为沃尔沃培训复转军人500余人,中高职学生被沃尔沃招聘近800人,SWE培训基地接待培训沃尔沃员工近2000人。
多年来,驻庆高校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其培养的“专业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人才队伍,为大庆市各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大庆的经济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象牙塔”提升大庆软实力
组建大庆精神研究中心,让铁人精神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专业……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围绕大庆城市文化建设需要,驻庆高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文化挖掘研究、文化咨询服务、文化传播交流等方式,提升了大庆文化品位,成为了大庆城市文化建设的先锋队、生力军,为实现大庆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注入“源头活水”。
东北石油大学、大庆师范学院主动服务大庆文化事业发展,组建大庆精神研究基地,深入研究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涵养城市的品格气质服务。大庆师范学院还将铁人精神教育融入课堂教育,将铁人精神融入四门必修课。探索将铁人精神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美术作品、文艺展演、文学创作、诗话翻译等融入铁人精神红色元素。打造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系统地开展了“红色文化月”等特色主题活动。学院获批全国高校思想政课教师研修基地,成为对外展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学院组织研制的“大庆油陶”在首届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大庆油陶”系列产品曾多次亮相中俄博览会,受到广泛关注。
八一农大深入挖掘农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探索大庆本地农耕、渔业、牧业、民俗、饮食等农业文化元素,开展大庆农业文化调查和文明内涵研究,加强农业文化的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
完善和建立现代农业文化体系,推动农业文化通过多种形式传承弘扬,打造并推广大庆市媒介形象,促进大庆市构筑“一圈一廊一带”休闲农业格局(环城都市农业圈、萨大路休闲观光农业走廊、松嫩两江沿岸乡村旅游带),推动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此外,驻庆高校还向大庆市民开放图书馆、体育场馆、地质博物馆等教育资源,积极举办同城高校大学生艺术节,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先后赴各区县开展了大学生“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受到了一致好评。
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志愿服务必不可少。刚刚在大庆市落幕的黑龙江省第十七届学生运动会,让全省目光再次聚焦大庆。赛事中大学生志愿者的贴心服务,让人倍感美好与温暖。
而在此前,无论是央视中秋晚会,魅力中国城评选,抑或是全省第十四届运动会,总能看到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身影。
作为全市24万“红马甲”中的青春“血液”,5万余名大学生组成的66支志愿者队伍活跃在大庆市的大街小巷,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为文明城市加分。截至目前,他们已累计开展了万余次志愿服务活动,受众人数近2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