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5日讯(张新浩 江珊 记者 葛金鑫)日前,为了进一步落实省委第十二巡视组巡视巡查后反馈意见,深入推进省卫健委“看病不求人”专项工作,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治理医务人员收受“红包”问题,哈医大一院召开了媒体座谈会,就相关问题交流交换了意见。
党委书记赵长久指出,“红包”治理工作是深入推进“看病不求人”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哈医大一院举全院之力,通过整改落实、出台新政、常抓不懈等一系列举措,全力打造建设哈医大一院智慧型医院,付出的努力看到了真正的实效,通过微信公众号和支付宝生活号、现场自助机挂号等方式,实现了人民群众在就医流程与各环节的全新体验,大大减少了百姓挂号排队、看病排队、缴费排队、检查排队、住院排队等一系列与就医过程息息相关的问题,并提供了许多全新的医疗服务,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就医体验和满意度。”如今“看病不求人”工作进入了新的推进阶段,治理医务人员收受“红包”成为了深水期攻坚克难的工作,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收受“红包”成因、治理措施和长效机制,必须取得“压倒性”胜利。同时,医院还将与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政府部门进一步探讨有关医护人员薪资待遇、阳光工资等方面问题,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执业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据了解收受“红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知名三甲公立医院的专家属于稀缺资源。许多患者就医时只想找科室主任或名医专家就医、做手术,就想方设法通过“红包”来实现。
二、不合理诉求导致的结果。疾病因人而异,因轻重缓急也使得医疗处置不同。一些患者的不合理诉求(例如手术排台等)使得医生很为难,最终通过“红包”示好的方式来实现。
三、“习惯性”红包。这属于一种从众心理。一些住院患者在沟通过程中,听说别人送了,自己跟风就送了的情况也存在,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和原因存在。
医院纪委书记马常富介绍,红包一词,其原指春节期间长辈送给晚辈的压岁钱,后来又延伸为亲友婚事喜庆时的相互馈赠和情义交流,还有一种延伸则是指“受恩惠不忘施予者”的感恩之情,这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医疗服务行业中,送“红包”、收“红包”现象的存在,则已经失去了“红包”的原本意味,通过送收“红包”,使得原本公平的医疗秩序被破坏,增加了人民群众就医的难度,成为了人们享受健康服务的难点、痛点、堵点、盲点。
目前,国家对医疗行业医护人员收受的“红包”是指医护人员在从事诊疗活动过程中,以各种名义收受患者或其亲友馈赠的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贵重礼品等财物。治理医务人员收受“红包”是十分重要的,是实现“看病不求人”专项工作目标的重要节点,是推进我省“办事不求人”、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医德医风办主任郭长林向与会者介绍了哈医大一院有关治理收受“红包”的具体措施,按照主管副院长陈力的工作布置,院区和病房醒目位置宣传《黑龙江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和省卫健委主任魏新刚《致广大患者朋友的一封信》;院领导与职能科室对接、按住院处楼区划分红包联动管理机构,按照《哈医大一院党委委员联系党支部工作实施办法》要求每个党委委员加强对所联系党支部的红包管理,定期督促各分管楼区院领导、各支部书记在科室早会遵守省委巡视组要求,严肃强调、严禁医护人员收受红包;印发“口袋书”给医护人员;制定《哈医大一院红包处理暂行规定实施方案》文件;设置举报箱,印发《行风月报》;成立“红包”治理专项小组,院长巡视班工作人员明察暗访;签订行风、九不准和反腐倡廉责任状;增加重点区域监控设施;设置和公布省纪检委违纪资金专用账户;设置“黑名单”,进入年终考评标准;施行调查问卷和电话随访等工作举措。
座谈会上,参会媒体和有关人员共同进行了探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