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扶志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2019-07-30 08:42:12 来源:大庆网  作者:程诚 孙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大庆网7月30日讯 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之前很多贫困户之所以多年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存在习惯性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

  在大庆,以前也不乏那种“懒汉”式贫困户,吃完这顿不想下顿。扶贫干部给买的鸡雏、猪崽,没等长大,就被宰了吃肉。没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没有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没有“造血功能”,就不能断掉穷根。因此,实施志智双扶,帮助贫困户不断增强脱贫内生动力,也是大庆各级扶贫干部身体力行的使命之一。

  今年上半年,大庆市从营造舆论氛围、强化思想引领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深挖全市脱贫攻坚领域的先进典型,建立大庆扶贫领域典型库,目前已经收录产业扶贫、驻村干部、帮扶干部、贫困户等各类典型252个,同时加大典型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攻坚氛围。扎实开展就业扶贫,通过召开专场招聘会,开展下乡送岗位等活动,积极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年初以来,各级人社部门联系贫困村22个,联系贫困户949户,发放政策宣传材料7094份,提供政策咨询856人,下乡送岗位1618个,签订就业协议177人。开通“技能培训直通车”,将有劳动能力、培训意愿和就业需求的贫困劳动者直送到市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实现愿培尽培,组织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将培训内容直送乡镇村屯、田间地头,年初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4期,培训79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6人。

  前林甸县巨贤村第一书记佟金芝(右)鼓励村民发展小菜园经济,助力贫困户脱贫。

  残疾、重病让尹成义绝望到自杀,只靠临时救济混日子

  思想转变之后,他自力更生并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

  记者见到尹成义的时候,他虽腿脚不便,步伐却强劲有力,身材虽不高大,眼睛里却飞扬着神采。

  “我是三级残疾,以前总觉得自己干不了啥,就靠我爸养活。我自杀过一次,医生把我的命救回来了,可真正让我活过来的,是党和政府。”住在杜尔伯特泰康镇万丈村六队的尹成义今年44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尹成义患有脊髓灰质炎、心脏病和肾病。母亲患有先天脊柱炎和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由于脊柱严重变形,已经压迫了半个肺,造成呼吸困难,几乎没有什么劳动能力。今年85岁、患有腔梗、脑梗的老父亲,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

  2014年,尹成义又被检查出患有先天脑疝畸形,不做手术的话极可能终生卧床。救子心切的父母东拼西凑,借了6万元,可术后两个月,尹成义又被查出过敏性紫癜肾炎,住院又花掉两万多元医疗费。

  “父母七八十岁了,起早贪黑干活挣钱还债,我干瞅着,啥忙帮不上,我活着干啥!”觉得自己成为了父母累赘的尹成义越想越绝望,选择在天深夜服毒自杀。虽说抢救及时,但“活过来”的尹成义已经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整天浑浑噩噩,靠低保收入和政府的临时救济过日子。

  镇村两级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卢成了解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找到了尹成义,不断地开导他、帮助他。帮助他参加谷实生猪养殖分红、金融扶贫小额贷款、林下中草药种植、公安厅铁牛入托项目分红等产业扶持项目。

  卢成耐心地对尹成义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家种地、清理室内外卫生,在过节的时候还给家里送去米面油和衣物等生活必需品,贴补家用。他还协调社会爱心人士为尹成义捐资购买了一头奶牛,托养在奶牛养殖合作社,每年能增收2800元。

  扶贫干部真心实意帮扶他,尹成义一家的心也被焐暖了。

  “这些无亲无故的人都在帮我忙活,我要再犯浑,就真不如死了得了。”尹成义越来越乐观,生活也越来越有劲头儿,更意识到了自食其力的重要性,他说:“不勤快,再好的政策也没用,我得靠自己让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他开始主动与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联系沟通,谈自己的想法。驻村工作队了解到尹成义没有什么技术,便把他送到农业技术和养殖技术培训班。掌握一些种养技术后,尹成义自己找到本村村民搭伙种地,村民们看到尹成义思想上发生了转变,也开始主动联系他,帮助他。在种地的过程中,村民们只让他负责干一些开车、拉水的轻巧活。2018年,尹成义家仅种地一项收入就达到1.2万元。

  渐渐地,尹成义体会到勤劳致富的甜头,他开始谋划更多的致富增收途径。他利用自家房前屋后空闲土地种植了绿色无污染地瓜,运到县城市场摆摊,由于地瓜物美价廉,很快被抢购一空。

  今年开春,尹成义又主动找到本村的其他两户贫困户,与他们联合种植地瓜,他负责技术指导。那两户贫困户看到尹成义虽身患残疾但仍然靠着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也特别积极地和尹成义学习,要通过自食其力,实现脱贫致富。

  “我治病欠下的外债现在都还清了。”身躯弱小的尹成义说话时隐隐透着强者的力量,“我得再加把劲儿,通过自己努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评选“五星新农家”,表彰农民身边“先进”

  让“比着干”成为常态,让“争脱贫”成为共识

  创建“五星新农家”,是林甸县四合乡针对部分农村家庭和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思想、“脏乱差”陋习开展的活动。“五星”分别为卫生整洁星、文明风尚星、家风典范星、诚信守法星和自强致富星。评选工作主要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边缘户、清除户重点倾斜。单项星级中表现突出或活动前后变化较大、成效显著的,可评为单项示范星。

  评选之前,工作人员会深入农户核实基本情况,并留存农户家庭现状影像资料,作为星级评定的基础依据。创评结束后,依据标准考评打分。评定的名单最终还将在乡村两级贴大红榜公示。

  被评为乡级“五星示范户”的,不仅有乡党委颁发的奖牌,还有价值1000元的物质奖励;乡级“单星示范户”有500元的物质奖励;村级示范户也有物质奖励。

  张连军是四合乡东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有肢体三级残疾,妻子患有脑积水和脑囊虫病,常年吃药、住院,有不少外债。五星新农家活动创建后,眼瞅着家家户户都为了争“星”而努力,为了给自己“争个脸面”,张连军一咬牙承包了屯里一户人家的65亩土地。地是承包下来了,可夫妻俩身体不好,种庄稼时候,别人家都早早种完了,他俩还得好几天;别人家干半天的活儿,他们家得干一整天。一次,本就腿脚不利索的张连军给黄豆喷洒农药时,摔了个大跟头,把脚脖子崴了。他强忍着疼痛,一直坚持干完手头的活儿。“脚再疼我也不能停,也不敢停。”张连军说,要是不赶着晴天把药喷完,下大雨药就不起作用了。

  张连军这种不服输的劲儿感染了左邻右舍,大家忙完自己的活儿,也主动帮助他家干活。去年,张连军仅种玉米一项,就收入3万多元,不但实现稳定脱贫,还还清了外债。按照国家政策,去年他家还对原有泥草房进行了重建,在规定的面积内,自己又添了点儿钱,扩大了住房面积。现在,他的家可以用“宽敞明亮”来形容。

  日子越过越好,夫妻俩的精气神儿也好了很多。村里举办象棋友谊赛,张连军踊跃报名;村里修了文化广场,妻子邹秋凤因病不能剧烈运动,就参与扭秧歌,还主动当起了秧歌队的组织者和宣传员。

  张连军说:“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只要有信心,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脱贫,过上好日子。”

  在五星新农家评选时,张连军被评为“五星级示范户”。

  为“五星新农家”而努力发奋的贫困户不只张连军一人。

  参与活动使四合乡所有贫困户的精神面貌都有了提高。

  “就算身体残疾,我也要靠双手去创造财富。”

  “自己不努力,别人再使劲儿也只能帮一时。”

  “我家这次被评为单星示范户,下次争取向五星努力。”

  ……

  “开展此次活动,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教育引导全乡广大农户改变生活习惯,树立文明生活新风,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实现扶贫与扶志并行、物质与精神扶贫同步推进。”林甸县人大人事选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殷介绍说,“五星新农家”表彰会已召开12次,挖掘、选树、宣传、表彰了一批农民群众身边有口碑、影响力、带动力的先进典型家庭,通过建立正向奖励机制,使自立自强、友爱互助、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在乡村蔚然成风,真正让“比着干”成为常态,让“争脱贫”成为共识。农民整体素质提高了,精神面貌明显改善,对脱贫攻坚工作满意度也大幅提升,为全乡脱贫退出奠定坚实基础。

  给奶牛吃的草是尹成义自己开电瓶车割来的。

  打扫自家卫生就能领积分换东西

  文明实践站让贫困户心热起来、脚动起来

  吃完早饭,肇源县大兴乡支前村贫困户孟庆芝来到村里的文明实践站。站内布置得像一个小超市,米面油盐、厨具、电器等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奇怪的是,这些东西都没有价格,取而代之的是5分、6分、10分、30分等字样。

  站内没有售货员,孟庆芝在货架上选了块香皂,然后小心翼翼地从兜里掏出一张卡片,塞进了门口的回收箱,又填写了一张兑换表,然后拿着香皂离开了。“那张小卡片是我的积分卡,上次评比,我扶贫政策掌握得好,得了6分。站里的东西都可以用积分换,不用花钱。”孟庆芝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文明实践站是支前村扶志扶智的一项创新,每两个月对贫困户进行一次考评,考评的内容涉及政策学习、卫生清洁、孝老敬老、邻里互助以及好习惯养成等诸多方面。通过评比,对各家各户进行积分奖励,有需要的贫困居民随时可以用积分兑换商品。

  站内的物资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农产品营收等,还接收居民淘汰不用的物品,评估后为捐赠人发放积分。截至目前,文明实践站已经收到1000多件捐赠物品。

  为了让爱心帮扶更精准,文明实践站采取双向登记管理方法,将捐赠的物品和贫困居民需求的物品均登记在册,这样可以保证捐赠物品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分配出去,减少储存的压力,同时可以满足闲置物品的再利用。

  四方小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小菜园郁郁葱葱,窗台上一盆盆绿植枝繁叶茂,支前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奚盼玉家里拾掇得非常干净。可在一年前,他家却是另一番景象:院墙残缺,污水横流,气味刺鼻,屋里更是“下不去脚”。

  “背诵扶贫政策、打扫自家卫生还能领积分换东西,这好事儿上哪找去?”奚盼玉说,现在家里敞亮了,来串门的邻居也多了,“我家也有个过日子的样了,我得继续保持。”

  贫困户单继中想要一个电炒锅,可文明实践站里暂时没有咋办?

  “没关系,我可以预订,这样到货就能通知我。”单继中说,如果积分暂时不够,还能“借”,最多能借两个月,但到期后须偿还20%的利息。“如果按期还了积分,第三个月还能退回来一半利息,作为诚实守信的奖励。”

  积分的量化以及物质的激励,让很多贫困户开始自我转变,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素质。

  和奚盼玉一样,每天打扫屋子、美化庭院、看一看扶贫政策手册已经成为贫困户们的习惯。

  “文明实践站最大的意义,不是让贫困户领到免费物资,而是在辖区内营造了文明、诚信、孝老、节约、环保的文化氛围。”肇源县委宣传部干部刘东升说,荣誉感的养成让贫困户从骨子里萌发出向上、进取的生活态度,贫困户脱贫思想的转变也带动了全村百姓致富思想的提升,使文明实践站的评比实现了良性循环。而且,通过文明实践站,对扶贫物资进行综合协调,贫困户按需凭分换取,扶贫物资也发挥了最大的效用。

责任编辑: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