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齐齐哈尔打造嫩江流域生态高效农业
2019-08-26 09:11:1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王长海 姚建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大机械的引进,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金秋时节,粮食获得大丰收。

  大型水利灌溉设施的投入使用,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喜晒万寿菊。

  科技人员正在查看水稻育苗情况。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

  黑龙江日报8月26日讯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是中国绿色食品之都,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功能区,流经域内的嫩江是全国两条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嫩江,历史名称极为复杂,“嫩”源出女真语,为“碧”、“青”之意,故嫩江因水色而得名至今。在左岸,黑龙江省一侧,由北向南流经讷河市、富裕县、建华区、龙沙区、昂昂溪区、富拉尔基区和泰来县。在右岸,流经甘南县、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和龙江县。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乌裕尔河自源地流向西北,至北安城南折转向西南,经克东、克山、拜泉、依安、富裕等县,《齐齐哈尔市嫩江流域生态高效农业发展规划(2019--2025)》规划范围为齐齐哈尔市全域范围内,包括八县一市七区。

  发展嫩江流域生态高效农业意义重大

  发展嫩江流域生态高效农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安全,提供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打牢黑龙江省“压舱石”的基础,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持续增强齐齐哈尔市农业生态功能,继续净化嫩江流域良好的农产品产地环境,推进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一是发展嫩江流域生态高效农业是全面贯彻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指示精神。面对如何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兼顾的问题,早在12年前,习近平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走向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二是发展嫩江流域生态高效农业是深入实施“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这为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供了基础和条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日益升级,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期待,不再关注“有没有”、“够不够”,更加关注“好不好”、“优不优”,这就要求农业不仅要满足量的要求,还要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三是发展嫩江流域生态高效农业是加快推进农业循环经济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循环农业经济是农业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方式。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效益“双赢”。

  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按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提升种植业生产水平

  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根据国家要求率先在“两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高“两区”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设施配套标准,不断提升“两区”基础设施水平。逐级落实市、县、乡“两区”耕地管护主体责任,加强“两区”耕地用途管控,确保“两区”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用途不改变。2018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414.2万亩,其中:玉米1871.63万亩,经济作物面积70.28万亩,大豆783.29万亩、水稻510.01万亩。到2025年,全市耕地面积保持在3500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50亿斤。

  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

  按照市场需求多样化和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要求,因地制宜,调优全市奶牛、肉牛、生猪、羊、禽、渔业及驴等特色养殖结构和发展布局。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到2025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30万头,大型牧场奶牛平均单产达到10吨以上,全年生鲜乳生产总量达到140万吨。加快高端肉牛改良扩繁,到2025年,全市高端肉牛改良生产累计达到30万头。扩大生猪标准化养殖规模,到2025年,全市生猪饲养规模达到1000万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占比达到80%。发展特色和高附加值禽类养殖,到2025年,全市肉(蛋)禽饲养总量超过5000万只。

  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

  一是推广“一主多辅”种植模式。改变以玉米为主的连作、重迎茬状况,引导农民以玉米与大豆轮作为主,与小麦、杂粮杂豆、蔬菜、薯类、饲草、油料、汉麻等轮作为辅,形成合理的轮作模式。到2025年,全市耕地轮作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二是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大力推进“三减”工作。围绕“配方施肥、提质施肥、环保施肥”理念,大力开展耕地质量修复保育提升,增加有机肥、生物肥资源利用,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基本全覆盖。三是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按照重金属污染耕地等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要求,通过农艺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计划等措施确保耕地安全利用,降低农产品污染超标风险,有序推进治理与修复。四是推广保护性耕作。在辖区九个县(市)及梅里斯区、昂昂溪区、富拉尔基区重点围绕玉米、水稻两大作物秸秆全量粉碎全覆盖情况下,通过免耕或少耕方式播种实施保护性耕作,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到1260台,面积达到170万亩,提高33.8%。

  加快农业基础建设

  一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57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9.7万台,大中型拖拉机20.2万台,配套农机具28.1万台,水稻插秧机2.7万台,玉米收获机7207台;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3%。到2025年,全市粮食生产农机总动力达到90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同时加快果菜生产、畜禽水产养殖、渔业船舶等高端机械装备,不断提升现代化作业水平。二是加大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管护和考核等措施,确保到2025年建成600万亩,新增粮食产能3.5亿斤。三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减少开采地下水,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升有效灌溉能力。到2025年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00万亩,节约用水2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四是加大松辽平原西南季风通道风沙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225万亩、退化林分修复375万亩、防护林带(网)建设90万亩、特色经济林建设30万亩、中草药种植30万亩、退化草场修复525万亩、生物和工程固沙30万亩、建水源工程和节水灌溉各1万处。五是加强农业气象建设。目前全市建设完成一部新一代天气雷达、10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09个区域气象观测站、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1个牧草观测站。到2025年,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体系,突破“最后一公里”难题,推进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六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现“四项服务”即公益服务、便民服务、培训体验、电子商务覆盖率100%。鼓励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

  全面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成果转化水平,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引领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农业科技贡献率75.7%。一是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加强对种子企业扶持和帮助,使全市种子生产基地稳定发展,保证农业生产的需要,到2025年良种覆盖率从98.5%提高到99.5%。推进高产奶牛、高端肉牛、优质三元杂交生猪等畜禽良种的扩繁推广,到2025年,形成5000头具备15吨产奶潜能的核心基础牛群,利用良种冻精和胚胎改良肉牛累计达到30万头,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是突出技术推广工作。重点抓好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四大作物关键突破性技术的普及应用,推广四大作物生产技术规程、水稻大棚育苗高产栽培技术、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马铃薯大垄栽培技术,配套集成技术,筛选品种品系。推广新技术示范项目10大类,开展各类技术咨询服务年均8万人次以上。三是全力抓好农业科技培训。至2025年,每年培训28万人次以上,培育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队伍。四是加强农业科技园建设。到2025年,全市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55个。五是健全基层科技队伍。2025年,在保证现有科技骨干不流失的前提下,培养和使用一批青年骨干科技人员,形成一支特聘农技员队伍作为基层科技人员的有效补充。

  提高绿色食品发展水平

  继续发挥生态优势,瞄准市场,强化措施,在基地建设、产品认证、质量监管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狠抓落实,做到“两稳”(稳定基地面积和产品质量)、“两增”(增加认证数量和销售额)、“一提高”(提高品牌影响力),尽快把全市的绿色食品产业打造成为集资源、生态和经济于一体的优势产业。一是稳定基地面积。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定位,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操作规程组织生产,全力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确保原料基地整体运行质量,有效满足加工企业优质原料需求。到2025年,全市绿色食品基地面积稳定在140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0%以上。二是稳定产品质量。绿色食品市场监管坚持实地年检、市场抽检、企业年检相结合,组织绿色食品企业进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有效净化绿色食品市场秩序,维护绿色食品品牌信誉。到2025年,全部绿色食品企业进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三是增加标志数量。鼓励和吸引拉动能力强、规模大、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发认证绿色食品。到2025年,绿色食品标志数量达到500个,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稳定在11个。四是增加市场销售额。全面实施“互联网+农业”战略,加大互联网众筹、点对点集团定制和网上专卖等新型营销模式推进力度,拓宽市场渠道,促进产销对接,扩大绿色食品市场销售份额。五是提升品牌影响力。围绕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北纬47度、地理标志、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等优势,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大宗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做大做强泰来大米,克山大豆、马铃薯,龙江杂粮等区域品牌。

责任编辑:王傲

【专题】第二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