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64万“乘客”挤同一架航班,这是“甜蜜”的千里大迁徙
2019-09-04 21:01: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迟亦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9月4日讯(记者迟亦达)64万“乘客”同时搭乘一趟航班,这可能吗? 9月5日早7点,一架南航航班将从哈尔滨飞往武汉,飞机上就有64万特别“乘客”。它们很小,但很勤劳,它们就是来自宾县的64万只蜜蜂。

  蜜蜂里的“候鸟一族”,它们是特殊的——笼蜂

  9月4日中午,记者走进宾县胜利镇民丰村一处农家院儿,一排排整齐的蜂箱和不绝于耳的嗡嗡声,告诉你这是蜂农的家。“32箱、每箱2万只,明天这些蜜蜂就将告别家乡,飞往长沙,再从长沙运到娄底,那里将是他们的新家。”蜂农张世元告诉记者。

  为啥千里迢迢搬家到湖南?张世元解释,因为这些不是普通蜜蜂,它们是笼蜂。“就像候鸟随着季节变化而迁徙,入秋后,我们把冰城的蜜蜂卖往南方,第二年开春,我们还会买一批南方的蜜蜂到北方来,这些蜜蜂南来北往都是装在四面带网的木笼里,笼蜂因此得名。”张世元说。

  千里大迁徙,迁出甜蜜,也牵动养蜂人的效益

  给蜜蜂装笼、买“票”、送上飞机、南北折腾,图啥?“图的就是鲜花酿成蜂蜜,蜂农腰包变鼓。”张世元说,养蜂采蜜这个行当,从古至今都受着季节的影响。入秋后,北方的蜜蜂无花可采,只能闲置越冬,即使精心喂养它们,也很难熬过寒冬;而这样的尴尬,在南方的夏季同样存在。

张世元查看笼蜂情况。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 摄

张世元查看笼蜂生长情况。3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 摄

张世元查看笼蜂生长情况。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 摄

  “南蜂不越夏、北蜂不越冬,自古养蜂人中就流传这样一句老话,但是笼蜂南北互调,就可以解决这个产业存在了几百年的难题。”张世元说。

张世元查看笼蜂生长情况。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 摄

  但让蜜蜂像候鸟一样南北迁徙,在过去只是一个梦。传统蜂箱透气性差,所以只能选择空运,来保证蜜蜂存活;但蜜蜂加蜂箱重量又不低,空运运费很高。即便不计算成本,过去航空公司也不愿意承接这样的运单。

张世元将装袋后的笼蜂进行称重。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 摄

  “现在我们发明了新型的蜂笼来运输蜜蜂,蜂笼四周都是金属或尼龙网,又轻又透气,而且随着我们国家民航事业的发展,只要检疫合格,我们的蜜蜂就可以运上南航这样的航班,飞到全国各地。”张世元说,这次32箱蜜蜂卖到湖南,一箱的价格是500元,刨除成本,纯利也在200元。不算合作社的其他农户,仅仅他自己今年就要把1000多箱、2000万只蜜蜂卖到南方,等于增收了2万多元。

  张世元说,如今蜜蜂也可以飞过沧海、跨越季节,蜂农的春天来了。

  给64万蜜蜂搬家,要有胆有识有技术

  看似只是换个箱子、运上飞机,但其中门道很多,为了这次运输,合作社的蜂农忙了好几天。

  第一步,安全防护先到位。蜜蜂的日子过得好好的,你要折腾它搬家,它肯定不高兴,蜜蜂生气后果很严重,蛰你一口没商量。所以比如保护脸部、脖子的蜂帽是必不可少的标配。

  第二步,擒贼必须先擒王。张世元介绍,蜜蜂纪律性极强,用时髦点的话说,就是有强迫症。

张世元饲养的笼蜂。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 摄

  别说给它从黑龙江搬家到湖南,哪怕只是把它们的蜂箱从原地挪走几米,它们都会因为找不到家而炸窝,那时再想控制住它们特别难。不过,蜜蜂也有另一个习性,就是服从上级。一个蜂箱里,两万多只采蜜的工蜂,都唯一只蜂王“马首是瞻”,蜂王在哪儿哪儿就是家。所以,必须打开蜂箱,在密密麻麻的蜜蜂中,找到体型最大、气质出众的那一只蜂王,把它单独装在小网罩里,控制住。

  第三步,手疾眼快换蜂笼。控制蜂王以后,就可以进行最后一步,把蜜蜂从蜂箱挪入蜂笼。这时需要动作够快,速度把蜂王装入蜂笼里,再把一屉屉蜜蜂从蜂箱倒进蜂笼里,看见老大在笼里,工蜂也就乖乖进笼了。这些蜂笼就可以运往机场,登机起飞了。

张世元向记者介绍笼蜂相关情况。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 摄

张世元与工作人员把笼蜂进行装袋。东北网记者 迟亦达 摄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