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走龙江大地 看今昔巨变》村医仲二,“出诊路”越走越宽
2019-09-09 09:54:53 来源:东北网  作者:陈显春 王明菲 赵红星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写在前面的话——

  壮丽七十年,奋斗新时代。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龙江自强不息!

  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望过去,70年来,龙江大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满载荣光的“共和国长子”,到正在走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从昔日人迹罕至、泡泽密布的北大荒,如今成为举世瞩目的“中国大粮仓”……广袤黑土地上,一代代勤劳质朴的龙江儿女,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砥砺奋进,谱写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篇章,与共和国同频共振,高歌猛进。

  为时代放歌,为历史画像。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到来之即,东北网启动了“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活动。三支全媒体采访小分队誓师出击,在这个分外凉爽的北国盛夏,走向正生机勃发的黑土地。我们将牢记新时期媒体的初心与使命,增强脚力、眼力,用脚步去丈量这片土地上的每一道成长年轮,用镜头和笔端去感知时代的体温,触摸发展的脉动;我们将发挥媒体融合的威力,增强脑力、笔力,用全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传播载体,抚今追昔,用鲜活的事实、生动的数据展现沧桑巨变,描画龙江人史诗般波澜壮阔的画卷;我们将带着深深的敬意和思索,去探寻和发掘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起源和生动实践,那一定是鼓点铿锵,荡气回肠!

  跨越千山万水,仍在跋山涉水。再一次出发,是为了不忘昨天,无愧今天,更是为了无限美好的明天。我们将挥洒激情和汗水,浓墨重彩讴歌这片热土,为龙江加油!为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

  东北网9月9日讯 (记者陈显春 王明菲 赵红星) 仲崇峰,是肇东市洪河乡洪河村村医。找他看病的村民都叫他小名仲二,仲崇峰也接地气,干脆就在名片上直接印了“仲二”两字。

  “以前村里全是土路,赶上下雨天出诊就得步行,最远五里多路,现在路修好了,骑摩托车出诊准时到达。”在洪河村卫生室,仲二笑着对东北网“走龙江大地看今昔巨变”报道组说。

仲崇峰了解患者病情。东北网记者 赵红星 摄

仲崇峰收拾药品上门问诊。东北网记者 赵红星 摄

  接近中午,仍有四五名患者在卫生室内或静点或针灸。问起为什么都愿意找仲二看病时,有患者说:“别看他年纪轻,看病有一套,尤其是针灸。”

  其实仲二也不算年轻了。今年43岁的他,1998年他从大庆市萨尔图区卫校毕业后回到洪河村当起了村医。仲二说,当时农村条件不好,家家户户都是土房子,路是泥路。因条件所限村民医疗意识普遍不强,家中没有应急药,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无论多晚都需上门求助。半夜睡得正香时,经常被村民敲醒。

仲崇峰为病人行针。东北网记者 赵红星 摄

仲大夫给孩子检查耳朵。东北网记者 赵红星 摄

  洪河村有7个自然屯,最远的村屯要走5里多路。令仲二印象深刻的是,那时村民看病医药费全部赊欠,最快到年终才能给付,条件不好的村民赊欠三四年的都有。“那时一年差不多能赊出去十多万元药费。”仲二说,“现在农民的日子好了,几乎不再赊欠。”

  2003年仲二买了一辆自行车,由步行上门行医变成自行车上门,虽然速度有所提升,但因为道路和天气等原因,自行车偶尔也要罢工。

  村里的变化,仲二感受最深。他说从2012年陆续开始,村民有的买了摩托车,后来就换成了轿车,他们直接来到卫生室就诊。而对于那些年龄大走路不方便的老人,仲二依然坚持上门出诊。到了2014年,政府又给卫生室配备了医疗设备,由之前的体温计、听诊器、血压器,到现在的血糖仪、心电、尿常规等医疗设备,使得一些常规检查在卫生室都可以实现。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们也越来越讲究科学养生了。以前一有病就输液的情况逐渐扭转,改用针灸、贴敷等保健疗法。仲二针对农民患风湿骨病、腰腿疼较多的现象,特意到北京中医上科中医医院学习了针灸针法,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他的卫生室门外及对面街上,经常停着十几辆患者的车。

  有省城和大庆的康复医院欲高薪聘请他,都被仲二婉言拒绝了。他说:我是一名村医,要尽到自己的职责;再说了,现在村里的条件越来越好了,不比大城市差哪去!

责任编辑:杨禹

【专题】走龙江大地 看今昔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