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与祖国同行 汇龙江群英】70年70人之马永顺:第一代伐木工人 森林巨子 兴安愚公
2019-10-09 19:07: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王春颖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10月9日讯(记者 王春颖)马永顺,1914年12月8日出生于河北省宝坻县沟头庄,2000年2月10日逝世,享年86岁。马永顺是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楷模和杰出代表,全国林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雄谱中,马永顺的名字格外响亮,被誉为“伐木能手”“林海红旗”“森林巨子”“兴安愚公”“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时代领跑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林区第一代伐木工人的马永顺,带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投身于祖国林区的开发建设中。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建设急需大量木材。1949年9月15日,马永顺工组成立,为了国家的建设,马永顺在工作和生活条件极为恶劣、林区树木采伐设备和技术落后的条件下,顶风雪,战严寒,不畏寒风酷暑,不怕艰难险阻,为国家建设奉献了大量木材。

  在林区开发建设初期,伐木工人们面临的困难重重,木材采伐尚没有形成系统完备的科学方法,只能靠工人们一边实践,一边摸索,一边总结。生产中,马永顺带头跪着伐树,创造了降低伐根法,伐根由原来50—60厘米降到15至10厘米,直至0厘米。他在自己创造的十多种伐树法基础上,总结出“安全伐木法”。他根据季节、木质硬度的变化创造了“四季锉锯法”,提高工效35%。为了解决跑单帮,“个顾个”的落后生产方式,他首先在自己工组搞起了流水作业试点,创造了“流水作业法”。他还创造了“一次净号作业法”“科学量材法”等等。马永顺带头刻苦专研,创新工作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林区工人生产效率,为祖国建设贡献了大量的木材。

  在祖国建设最需要木材的时候,他踏实苦干,马永顺“一把弯把锯,威震兴安岭”,1个人完成6个人的工作量,创造了一个冬季手工伐木1200立方米的全国手工伐木最高纪录。伊春林区开放建设的年代,正是以马永顺为代表的老一辈林业工人以他们的青春和热血,让沉睡千年的林海苏醒,让人迹罕至的群山沸腾,从此开启了伊春林区艰苦创业的历程,奠定了共和国森林工业的根基。

  退休后,马永顺说,只要我身子骨不散花,就要上山造林。他粗略计算过,自己砍伐过36000棵树,一定要把这个“债”给大山还上。从此,从一个人植树到全家20多口人一齐上阵,从还自己的“欠账”到开始尝试还一代林业工人的“欠账”。1995年,马永顺在市政府和铁力林业局的支持下,在山上建立了固定的“马永顺林”育林基地,全家人表示,要一代一代长期在基地上造林。马永顺勤勤恳恳,为国家义务植树几十年,没有索取过任何报酬。

  马永顺从50年代起,就先后获得了黑龙江省和全国的劳动模范,事迹被选入中小学课本。退休后,又获得全国十大绿化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五百佳”荣誉称号等。

  马永顺一生始终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林业建设中。他为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宏伟事业立了新功,为国家的生态保护做出了新的贡献。国家建设需要木材做伐木模范,国家建设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做育林英雄,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一个人完成六个人工作量,一个冬季伐木1200立方米,创全国手工伐木之最,埋头苦干的创业精神;创造“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生命不息,植树不止,献身林区,不求名利的奉献精神,在马永顺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形成了“爱国创业创新奉献”的马永顺精神。

  马永顺精神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现在和未来,是不断发展的精神。其深刻意义就在于继承和弘扬马永顺精神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使马永顺精神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和活力,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积极投身林区绿色化转型发展中,让马永顺精神成为推动林区绿色化转型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责任编辑:李玥

【专题】“与祖国同行·汇龙江群英”70年70人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