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9日讯(记者 王春颖)提起中国速滑速滑,离不开杨扬、王濛这些名将。说起这些名将,绕不过七台河这座小城。当七台河的这些优秀儿女站上世界之巅时,所有人会想起一个叫孟庆余的基层教练。
孟庆余于1951年出生在哈尔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就酷爱滑冰运动,曾获得过哈尔滨市中小学滑冰比赛前三名。然而,一场“文革”豪杰,是他的美好的愿望化为泡影,1969年他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潮流来到七台河,在新建矿当上了一名井下采煤工人。
当年七台河煤矿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大多是薄煤层作业,只有80公分到1米高,那是我国稀有的精煤。“跪着挖煤、站着做人!”是煤矿工人的经典名言。正是这种精神的积淀与激励,成就了孟庆余后来的事业。那时一到冬季,无论工作多苦多累,他都会利用工余时间跑到倭肯河上滑冰。他曾代表七台河参加合江地区滑冰比赛并夺得多项冠军。这引起了市体委领导的高度重视,1974年,被招收到体校当了一名滑冰教练。
冰场是教练和运动员的命根子,浇冰场是最苦的活。当时的冰场就在荒草丛生的洼地。“浇冰车”是孟老师亲手设计的,就是把一个大铁桶放在爬犁上当做水箱,人拉着爬犁走。那时七台河白天经常停水,晚上来水也不定时,有时要等到凌晨2点多钟。那是北方冬季里一天中最寒冷的时刻,他裹上厚厚的棉大衣,套上大毡靴,冒着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灌水,拉起一吨多重的水箱,绕着冰场一圈圈密密实实地浇。一场冰浇下来,冻得手如猫咬,面若刀割,上牙直打下牙,溅到身上的水滴结成冰,走起路来哗哗的作响,几乎成了冰人。为了不让队员发生意外,还要细细检查,把由于夜间低温冻出的冰裂子细心的补好。
孟庆余常被称作是“瓦匠教练”。瓦匠精神,是他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历程的缩影。在速滑队组建之初那些日子,他像一个瓦匠一样,亲自动手,创造起码的生活和训练条件。当初速滑队的创业基地仅仅是一座露天灯光球场,灰突突的水泥建筑,就像坍塌了一半的古老的罗马斗兽场。孟庆余领着孩子们自己动手修房子,搭炉子,办食堂,浇冰场。经费不足,他就把自己家当成后勤保障部,训练队缺什么,他就从家里拿什么。
一些运动员在背后称孟庆余为“魔鬼教练”,魔鬼其实就是严师的代名词。严师精神,是他先予后取、点石成金、建功立业的不懈追求。练胆量、练耐力、练技巧、练作风等都是他常用的奇特而严酷的招儿。训练中老孟对训练技巧要求得非常苛刻,纪律要求也极为严格,有的的零食被他扔出窗外,有的高跟鞋被他扔进炉子里……由于队员们年龄小,曾经恨过他,也在背后骂过他,直到长大,才慢慢懂得了教练的一番苦心。
1987年,孟庆余根据国内外冰雪运动发展的趋势和七台河的实际,提出把速滑队从大跑道训练转向,因地制宜专攻短道速滑这个新项目。
30年来,孟庆余认真执教,刻苦钻研业务,培养了大批人才。目前,七台河体工队的骨干教练多是他亲手带出来的优秀队员,他把自己积累多年的执教经验总结出“高、精、尖、准、细”自成一家的训练方法都传授给了他们。他提倡重视常规训练,同时有敢于创新,组织年轻教练学习国内外短道速滑最新实战技巧,亲自指点教练们撰写训练心得。他十分重视教练员后续教育,鼓励支持教练员认真钻研训练技术,每逢重大赛事,他就率队到现场观摩,开阔训练视野,提高教练执教水平。孟庆余是国内短道速滑项目中声名远播的教练,有人出高价要买他的运动员,也有些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欲把他从七台河挖走,可他不为金钱所动,不为安逸所诱,以实际行动树立新时期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遇到训练经费有缺口、教练员生活有困难、贫困队员生活费接济不上、没钱购置冰鞋等,孟庆余就掏出自己的工资。孟庆余去世后,有关人员到银行查账,除了工资卡里的一点钱,他竟没有一分个人存款。
牛吃的是草,奉献的是奶。用这种耗己育人的精神形容孟庆余一点也不过分。在他的带领下,七台河市体工队默默付出,敬业奉献,为层层选拔优秀短道速滑人才储备了为数众多的好苗子,为七台河成为“短道之乡”带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