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9日讯(记者 王亮)9日下午,记者在第二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品评品鉴活动上专访台湾大学农业化学系教授赖喜美。她表示,活动举办得相当成功,并提出在大米品评品鉴活动中可适当加入消费者、餐饮工作者等人群做评审委员。

“在活动组织方面,承办单位在前置工作上花了很多功夫。”赖喜美告诉记者,在公平、公正、公开方面上,整个活动是信得过的。能举办这样的活动,对于一个地区的农民、产业、消费者来说,体现出重要的影响力。
在品鉴过程的口感方面,赖喜美告诉记者,下午的品鉴中有的大米口感是偏软的,而上午的大米口感是偏硬的,“偏硬”是每个地区人的喜好和习惯是不一样造成的,不见得是稻米品质有很大的差别,而是在蒸煮环节上,加水量不同,就会适应不同的消费者和群体。
对于国际大米节今日后发展方面,赖喜美表示,对于台湾地区来说,也会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会邀请一些专家、消费者及餐饮工作者来做评审委员。现在的大米品评品鉴人大多以农艺专家为主,并认为应该加入消费者、餐饮工作者等人群,会对活动会产生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李玥
热点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