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危险的检测核酸提取,暴露的病毒一旦操作不慎极易感染。
黑龙江日报3月4日讯 农历二月二的上午,大庆市疾控中心二楼走廊里,周唯胸口捂着热宝,微微弓着背、打着颤,步履匆匆下楼测血压。心跳每分钟123次,这是几天来第二次心慌胃痛。
刚刚过去的一天,她连续工作18个小时,清晨3时才睡下。此时,在一身白色工服的映衬下,血色熬尽的脸庞尽显疲态,只是当她戴上口罩、抬起头,那双眼睛立刻绽放异样的光芒,透出无言的坚韧。
正是这双眼睛的特写,亮相2月8日央视元宵节晚会的诗朗诵《中国阻击战》,瞬间刷屏,感动中国。而周唯在近30个日夜里对新冠病毒“疫魔”展开的“猎捕战”,正是2020中国抗疫战士的“大特写”。
“体重又掉秤了,这是我意外的‘收获’”
截至2月24日,在大庆市全部26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15例是周唯检测确认的,她还负责对全部病例进行复查,结果和省检结果100%一致。
听着周唯的讲述,记者还原了她和同事的工作场景。经过严格消毒,穿上工作服、隔离服、防护服,再用双面胶全密闭,戴上口罩、手套、护目镜,走进实验室。这里是疾控中心离病毒最近、最危险的地方,病毒组工作全程大致包括样品前处理、核酸提取、体系配置、核酸扩增、判毒5个环节。完成一次完整的检测,至少需五、六个小时。为确保检测结果精准,对随时送检的样本,她和同事都是第一时间上手。为此,一个班常常被跨昼夜地拉长到近20个小时。仅2月23日至24日一个班,周唯和同事检测的样本就多达275个。
在高强度的连续作战中,周唯创新提出样本前处理新方式,对少量样品进行灭活处理,对痰标本检验、痰处理等进行规范,同时对两台检测主机工作时间进行集约利用,不仅提高了检测准确度和工作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实验人员的感染概率。
不论凌晨几点工作结束,每天上午8时半必须进行实验室消毒,9时开始样本检测。最长的一个班是在疫情初期,她6天6夜泡在实验室里“连轴转”。“怎么挺过来的,我到现在都不敢相信。体重又掉秤了,这是我意外的‘收获’。”总结“战果”,“实验室”不离口的周唯难得幽了一默。
“只有坐在实验室里,心里才踏实”
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隐隐传来之际,正在山东和爱人、儿子为公公过生日的周唯,接连接到单位同事和大庆各县区疾控部门打来的电话。
“病毒检测我最适合,必须马上回到工作岗位。只有坐在实验室里,我心里才踏实。”探亲之旅紧急刹车,她求购回大庆的火车票。正是春运高峰,北上没票,那就南下。一家3口从山东临沂辗转到江苏徐州、安徽合肥,才“抢”到火车票。路上,周唯用手机编写了采样规范,通过电话、微信,指导县区疾控中心实验室工作。两天一宿倒了3次火车,经过几千公里的折腾,晚上7时才赶回大庆。行李往家里一撇,半个多小时后,她已穿好防护服,直奔实验室。
就在这天晚上,周唯准确检测确认两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她连续6天6夜在岗位上奋战。直到大庆油田总医院中心实验室启动核酸检测,承担起样本的初步检测筛查,她才挤出一点儿时间回家“探亲”。
“儿子要抱抱,我最想又最怕”
父亲、母亲、爱人、儿子,这是她的痛点,这是她的泪点。
走进实验室的第一天起,她就在微信朋友圈里把母亲屏蔽了。一次疏忽,58岁的母亲发现了女儿“消失”在最危险的地方,体重嗖嗖往下掉,一时间浑身发冷,真的被吓住了。一向把“你年轻要多干工作,要上进”挂在嘴上的激励,先是变成了“做实验绝对不能走神,要吃好睡好”的担忧,后来变成了“我要会做实验多好,妈替你上”的“自私”。周唯故意轻描淡写,只是说“正常工作,一切都好”。
忧心、害怕,碎裂成了母亲一个个不眠之夜;谎言、欺骗,串连成了女儿一串串无言的泪。
5岁的儿子,周唯亲着、抱着、搂着从小带大,从来没分开过。春节前,因每天早出晚归,到哈尔滨复检流感病毒,儿子见不到妈妈。周唯答应,放假了和儿子分分秒秒粘在一起。而孩子等来的,却是一个没有一顿团圆饭,也没有妈妈踪影的春节。
第一次从实验室回家,消毒、洗澡、更换全部衣物,即便这样,还要和家人保持距离。6天没见到妈妈,儿子急不可耐跑向周唯。周唯母亲一把抱紧外孙,不许走近离周唯两米远的地方。儿子挣不脱姥姥的双臂,伸开双手大哭“求抱抱”。那一刻,儿子急红了脸,周唯哭肿了眼。后来,儿子终于明白,“妈妈刚和病毒打完架,很危险”。
“儿子要抱抱,我最想又最怕。”仅有的几次探家,是周唯的伤,也是儿子的痛。
疫情终会过去。为了那一天,我们做了什么?周唯说:“等到将来儿子长大了,我会告诉他,2020年,我们都这样坚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