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3日讯(记者 王春颖)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佳木斯市桦川县坚持走脱贫攻坚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之路,创新扶志扶智“思想扶贫”载体,将思想扶贫列入全县14个扶贫专项推进组推进实施,大力实施扶志气、扶文化、扶智力、扶能力、扶风气、扶制度“六扶”举措,最大限度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推动解决物质和精神双脱贫“最后一公里”。
创新阵地载体夯实思想教育平台
重点建强县村一大一小两个思想扶贫教育基地。创新建立脱贫攻坚故事馆,以讲述贫困户、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故事为主线,拍摄上万张扶贫照片素材,采访近百人的感人故事。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实物展示等,讲述全县脱贫攻坚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好经验、好做法。在丰年、集贤等村,以创业史、奋斗发展史、脱贫攻坚事实为主要内容,建立红色村史馆,弘扬励志奋进拼搏向上的桦川精神。建立覆盖所有村的村史长廊,重点展示脱贫攻坚以来家乡巨变,激发村民建村、爱村、护村热情。
依托政府、帮扶单位、爱心企业、社会团体等捐赠资源,建立覆盖所有行政村的“扶贫1+1”爱心超市,通过设立发展生产、劳务就业、孝敬老人等奖项,鼓励村民用表现换积分。村民通过发展庭院经济、开展垃圾分类等方式,换取爱心超市积分,获得物质奖励,让贫困户丢掉懒气、惰气、怠气,由里到外生成志气、骨气、底气。
打造“卖货郎”系列公益扶贫品牌,培育媒体脱贫“网红”,通过新媒体宣传推介,帮助脱贫户销售农产品、提高致富增收能力。县领导走进扶贫产品淘宝直播间,亲情推销“星火大米”等全县特色农产品,网友热情回应,纷纷点赞下单。开通抖音平台政府官方账号,发布全县各乡镇、各带贫企业、带贫合作社的扶贫产品生产流程、民俗风情及农村日常生活等短视频增加粉丝量,以直播的形式帮助全县各带贫企业、带贫合作社、脱贫户销售农副产品。目前,已举办网红培训班1次,培训网络代表19人,线上线下、乡镇带贫企业负责人100余人,拍摄产品抖音微视频20多部。
创新帮扶模式开展立体靶向扶志
驻村干部、工作队每月开展一次和贫困户的见面会,通过讲政策、解疙瘩、解难题的方式,提振贫困户信心,加强干部对贫困户同频共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交流会、宣讲报告会等,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信心。县、乡、村组织召开“自食其力”脱贫典型宣讲报告会。每名帮扶干部深入帮扶农户“一对一”精准政策讲解,帮助谋划脱贫产业,提升脱贫致富本领。
桦川县在确保贫困群众每户拥有一两个产业扶贫项目保证稳定增收的同时,还注重提高贫困群众致富技能和捕捉市场基本能力。通过技能培训、劳务协作、开发岗位、车间吸纳等措施,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技能就业、稳定增收。苏家店镇苏家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玉红,丈夫郑德华因腰间盘突出不能干重活,主要靠土地流转维持生计,家里两个孩子都在上学。2018年,王玉红通过参加县妇联举办的手工编织培训班,学到了一技之长。要强的她利用免费为酒厂打扫车间卫生便利条件,收集塑料包装带编织手工筐。同时,帮扶人、驻村工作队还帮助她想办法、谋思路。驻村工作队长自费在网上帮助她购买了颜色鲜艳的塑料包装带和胶枪,让她创新编织品种,五颜六色、精致美观的收纳筐、浴筐、水果筐、垃圾筐等新产品也应运而生……随着产品的多样化,精细程度的不断加深,手工编织筐附加价值随之增加。通过帮扶责任人和工作队通过亲友相传、微信朋友圈转发等方式大力推广,王玉红的编织品深受欢迎,质量优良的手工编织筐通过网络宣传远销到北京和天津,得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她也于2018年脱贫。如今,王玉红经常说:“我虽然贫穷,但是脑子不能贫穷,我得凭借自己的努力摘掉穷帽奔小康。”
创新引领路径筑牢三层组织保障
桦川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抓好党建促扶贫,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配强乡村干部保障脱贫,实施乡村干部“强能力、提素质、聚合力”工程,通过举办乡村干部脱贫攻坚培训班、开展“过筛子”式扶贫测试、举办访谈擂台赛等方式,全面解决乡村干部脱贫攻坚能力不足问题。
建强党员队伍保障脱贫,创新开展“夺旗争星”活动,在村级党组织中开展夺取基层党建、美丽村庄、集体经济等“五面红旗”评选活动,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争当“学习示范星”“组织纪律星”“遵规守法星”等“十星级”党员评定活动;实施“织网工程”,以行政村为单位,以党员为引领,带动网格内先进群体,开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形成“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的格局。实施“五亮一挂”工程,农村常住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亮星级、亮联系方式和挂党员户牌达到100%,推行党员“传帮带”“一带三”、党员包街区等活动,党员荣誉感和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凸显。
筑强驻村帮扶队伍保障脱贫,县党政主要负责人率队赴河南、四川、江西和黑龙江省内先进地区等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的工作经验成为指导年轻后备干部、“三门干部”开展驻村扶贫工作的金钥匙。开展基层党组织“18385”典型示范工程,每年乡镇确定2个重点村进行提升,乡村发挥自主创造能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党建典型,其中苏苏村的“十星级”党员评选活动在全省进行推广,形成了由点到面的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