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3日讯(记者王春颖)随着“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主题采访报道活动第一小分队的脚步,11日,记者来到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佳木斯市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星火村。


进入星火村,远远就听到了笑声。远看一幢幢整齐的楼房,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一片片绿油油的庭院作物;近看,几位身着朝鲜族民族服饰的老人在广场打着门球,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幅朝鲜族风情的画面映入眼帘。
星火村隶属于佳木斯市桦川县星火朝鲜族乡,是新中国第一集体农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业合作化经营的发源地。星火村牢牢把握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着力点,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新路子,取得脱贫攻坚阶段性胜利。
星火村广场上,一名身着朝鲜族服饰的女士笑看着打门球的老人们,她是星火村妇女主任韩柳花。据介绍,改革开放之初,星火村村民依托朝鲜族民族语言优势,输出了大量青壮劳动力到国外和国内沿海等城市打工,村内劳动力逐渐减少,出现了土地无人耕种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村两委承担起了全村土地集中发包的重任。通过把全村土地实现集中流转给合作社,村民带地入社成社员,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米质好、销量好、市场认可度高的星火大米,社员既可在合作社进行劳务输出,获取打工费用,也可享受土地承包费和到秋的二次分红,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户均可增收2000元。同时,星火村非常重视村机动地的管护,村内机动地实行一年一发包,地价随行就市,避免了签订长期发包合同后地价上涨带来的损失。“我们村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闲置的房屋多达115个,空巢的老人也多,非常适宜发展庭院经济,帮助农户增收。”韩柳花介绍,除却农户自家种植所需作物,剩下40个左右的闲置庭院,由村老年人协会组织带领村内老人统一种植辣椒、萝卜、白菜和豌豆等作物。“农作物摘下来直接销售,利润很低,我们就想借助自身民族美食受到大众欢迎的优势,对食材进行加工进而销售朝鲜风味美食。”她说,比如辣椒,经过晾晒做成辣椒面,一斤售价约在15至20元,利润远高于普通农作物辣椒。这种庭院经济并食品加工,户均增收1000余元。
在星火村,一座高12米、长36米砖木结合的寨门十分抢眼。沿着村里修整的街道,两侧都是朝鲜风情的民宿,纯白的瓦房,屋檐青灰色,传统简洁。这是星火村在2018年推进实施的“星火庄园壹号民俗村寨”项目,是集民俗体验、乡村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康体于一体的旅游项目。该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占地面15.88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村史博物馆、接待服务中心、民族饭店、长短期出租特色民宿、休闲广场、垂钓和荷花观赏、采摘园、文体活动中心、电影院等设施。村集体以集体土地为资产入,建成后享受效益分红。
据开发商黑龙江梓瑞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波介绍,项目区主体建筑全部采用朝鲜族青瓦白墙“四面坡”式风格,从大门入口开始,民宿群及各景点浑然一体,遥相生辉,实现了建筑形态、使用功能与朝鲜族特色风格的完美结合。该项目于2019年3月开工建设,截止到目前,已完成33栋民宿住宅主体建设,146栋老民房正在进行“穿衣戴帽”式改造。6月28日将盛装迎客。
项目区内已建成1栋温室大棚、23栋冷棚和4000平方米的垂钓园,项目采取租货经营方式,承租方用于花苗培育、果蔬采摘和垂钓项目,村集体可实现每年增收5至6万。“在项目内,我们计划雇佣村内力所能及的老年人进行简单的劳动,特别是在民族舞等民俗展示、食品制作技能展示等方面,展示原汁原味的朝鲜族民族风俗魅力。”陈波说,特色村寨项目预计可实现年接待游客21万人次,年销售收入可达4000万元,年缴税金300万元,安置就业岗位18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