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嫩江曙光村第一书记沈淼驻村6年 村民说“这姑娘办实事!”
2020-07-04 09:16:44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7月4日讯(记者 杨帆)3日下午,记者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来到了嫩江市海江镇曙光村,曾经在这里连续三轮驻村,坚守扶贫一线6年的沈淼调离岗位半个多月,今天她回到村里,板油村路旁、高大路灯下闲聊的村民看见她来了纷纷站起来说着“姑娘又瘦了,丫头好啊……”家人回来的温暖洋溢在午后的村落。

原嫩江市海江镇曙光村第一书记沈淼与村民闲聊。东北网记者 杨帆 摄

在滑子蘑大棚,村名正在打扫。 东北网记者 杨帆 摄

  “你没来过我们村,不知道五年前啥样?村里多是泥草房,一下雨路不好走,泥泞不堪出门都难。更别提文化广场和产业项目了。”村民李天凤说。如今,整齐的蓝色铁皮房盖的砖房一座座,村民有了安全的饮用水,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还有滑子蘑产业项目,村民在自家门口就可以务工,生活面貌极大地改善了,也摘下来省级贫困村的帽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村党支部才能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力量。借村“两委”换届之机,选拔5名40周岁以下党员(含3名致富带头人)进“两委”,配强了班子,输入了新鲜血液,凝聚了推动发展的力量。党支部凝聚力增强了,基础设施完善了,沈淼又研究如何让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奔向小康。

  “曙光村人均耕地少,我鼓励党员、村干部领办合作社,流转了全村土地,使村民从有限的土地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人均年增收近2000元。而脱贫增收关键在产业,这几年我们也一直在到处考察产业项目,在2019年6月我们确定了大棚种植滑子蘑项目。”沈淼说。项目一经确定,她就着手制定可研性报告、选址、办相关手续。联系相关部门测量、打井、接电,一头扎到扶贫基地,紧盯项目建设进度。

  滑子蘑扶贫产业项目总投资130万元,建有大棚10栋、晾晒棚2栋,配套蒸汽锅炉等设施,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进棚菌棒6万余棒,以“党员+合作社+扶贫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全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及村民坐在家门口务工增收。在扶贫基地务工村民和贫困户最达30多人,“我在大棚开菌袋、摘蘑菇、剪根,一年就增收12000元。”曾经的贫困户李天奎告诉记者。务工的村民中,年龄最大的69岁祝春兰,身体健康又勤快的老人现在坐在家门口就赚钱了。

  通过扶贫资金利息2.4万元,又带动海江镇的25户贫困户户均增收近千元。村里的贫困户还通过小额贷款入社分红,户年均增收1800元;光伏扶贫电站带动,户年分红1200元。2019年曙光村贫困户人均收入达11593元,曙光村已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在村民耿延民家,六年前因脑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负债十多万,曾富裕的家庭因病致贫。失去劳动能力生活都不法自理的耿延民看到沈淼又来家里看他眼泪不住的流,脑梗后遗症让他语言神经受到障碍,他还是一字一字蹦出来说:“别忘了我。”他的妻子李金凤说:“这么多年,家里大事小事都有沈书记惦记,像亲人一样,当然不会忘记。”如今,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们的生活也极大地改善了。

  在耿延民家,“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小分队一行,被这感人的场景温暖着。正如村长李双成说:“这种干部和群众的鱼水深情,只有真心帮助群众,真情融入群众的人才能收获吧!”

责任编辑:姜继周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