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10日讯(记者 葛金鑫 陈显春 刘星弛)“2018年来到了爱荣村,一晃二年多了,村里人也都陆续脱贫了。看着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真心高兴!”驻海伦市爱荣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宁文达说。

2018年年初,宁文达一行三人来到爱荣村,在当地租了一间民房开始了他的驻村扶贫时光。
宁文达的工作是从解决一道难题开始的。有位村民叫刘作文,按乡亲们的话说就是“谁都摆楞不了”。“啥活也不干,还贪酒,一天三顿饭喝四顿,家里穷得叮当的!”宁文达说,“遇见这样的人确实很头疼,这么多年来村干部也一直拿他没办法。”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宁文达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刘作文把酒戒掉,帮他把日子过起来。而且,经过努力他真的做到了。
在刘作文家,记者见到了这位村民口中的“酒蒙子”。他刚从田里干农活儿回来,精神状态看上去不错。
“酒彻底戒了!”他告诉记者,“当时宁书记来劝我戒酒,还以为他是开玩笑呢,后来发现他真心的,一天来我好几趟,盯着劝我,跟我讲要振作起来琢磨干点正事儿。就这样将近一年的时间,我还真把酒戒了,以前每天都迷迷糊糊的,现在浑身轻快不少,人也有精神了。”
刘作文的妻子介绍,宁书记能让老刘把酒戒了,真是天大的喜事,以前他只喝酒什么活儿都不干,2017年的时候,还因为喝酒还把腿摔坏了,看病就花四万多,欠了很多外债;现在好了,把酒戒了后,在宁书记和村里帮助下,他在村里干一些零活儿,还在村里负责打扫一段马路,去年一年就挣了好几千块,终于也脱贫了!
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带动百姓增收。宁文达说,实施庭院经济扶贫方向没问题,可百姓不知道种什么,也不知去哪卖,我和村干部就通过考察市场和联系销售渠道,决定先拿出22亩地种植毛葱,毛葱收获后还能再种一批萝卜或白菜,这样一年种两茬儿,给村民增加一些收入。
受益的村民李春林告诉记者:以前院子里种的茄子、黄瓜、柿子、豆角,可都是自己吃,吃不了就瞎了,拿到市里去卖,卖的钱还不够来回路费,现在搞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去年就增收了一千多。
在基层扶贫,直接面对群众,不仅要敢啃硬骨头,更需要超常的耐心与细致,以心换心。村里有对老夫妻,八十多岁了,住在一处危房里,村委会多次派人去商谈仍不愿搬走。后来,是宁文达顶着雨好一通软磨硬泡,一片诚心终于打动了对方。现在老两口已经住在新房里,高兴得不得了。
宁文达说:“我自己也是在乡下长大的,对农村比较了解,跟村民有感情。我只是想把工作落实、责任落实、政策落实‘三落实’到位,尽最大努力让乡亲们生活好起来。每当为他们解决一道难题,我就特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