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20日讯 一杯老街基白酒、一捆杨家粉条、一壶丰乐镇小烧,都要经过十余道传统工序纯手工制作完成。肇州县的这些老手艺背后,是热气腾腾的生活,更是匠人精神的传承。如今,这些承载着文化和智慧的老手艺,与精准扶贫相遇了。
8月17日,经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会同市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实地考察和认定,生产老街基白酒的老街基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生产丰乐镇小烧的丰乐镇龙泉酒厂和丰乐镇西四里粉条作坊,正式挂牌成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这些老作坊,将在传承老手艺的同时,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助力文化扶贫,实现乡村振兴。
何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下简称“非遗工坊”)?
“非遗工坊的‘家族’很庞大,成员遍布全国各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属于传统手工艺类项目,都有各自擅长的绝活儿,涉及衣食住行各个门类。”肇州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张爱丽告诉记者,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了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工坊,以此帮助困难群众就地就业、居家就业,扶贫、扶智、扶志,自那时起,全国各地开始积极响应,“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就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设立条件等提出明确要求,我们也按照相关条件进行了申报。”
据了解,此次大庆市认定的3个非遗工坊,均为依托肇州县的非遗项目,除老街基传统白酒酿造工艺是大庆市级非遗项目外,丰乐镇小烧传统酿造工艺、肇州丰乐镇改善西四里手工粉条都为该县县级非遗项目。
挂牌设立非遗工坊,张爱丽告诉记者,无论是于非遗项目本身,还是对困难群众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儿,“技能推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还能让非遗老手艺焕发新光彩,为非遗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据介绍,近年来,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非遗保护传承之中。然而,不少传统工艺在走向复兴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产能低、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非遗工坊的设立,让非遗传承人成为振兴传统工艺、带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推动更多的人掌握非遗技艺、以艺脱贫致富,同时壮大了非遗传承人队伍。
不仅如此,张爱丽说,挂牌后,对于带动困难群众就业增收效果明显的非遗工坊,还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