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通畅的公路就是致富路。
东北网8月24日讯 “这条路啊,没人修啊,全是坎儿啊,都是沟啊……”林甸县的居民说,这段小品中的台词,说的仿佛就是林甸通往依安的那条路。
冬天冻裂,春天翻浆,人们走这条路时无比闹心。
这条路,沿途有林甸镇、宏伟乡、东兴乡3个乡镇的8个村、26个自然屯,5万村民。
几十年来,人走不出去,车跑不起来,日子过得又穷又憋屈。
2015年,平坦通畅的林依公路出现在人们眼前,开车从东兴乡去林甸县城,15分钟就到。
豆腐、水稻运出去了,沿路商铺挨挨挤挤,生意红红火火。
曾参加过抗美援朝、87岁的张和老人激动地说:“这15分钟的路,我们盼了几十年啊!”

丰收的水稻再也不担心运不出去。
路通了
水稻大户抖身手
要想富,先修路。林甸县下决心整修这条路,2015年11月,路宽10米、县境全长40余公里的林依公路全线竣工。主路修好了,周围各乡村的白色路面也逐渐整修完毕。
路通了,水田大户桑树斌来了精神头。
东兴乡的所有贫困户之所以在林甸县能率先脱贫,旱田改水田是秘诀之一。村民把土地都轮转给水田大户耕种,轮转费高不说,还能腾出时间打工赚钱。
61岁的东兴村原村干部桑树斌是个种地能手,早在1982年,在那个东北人还不认识水稻的年代,他就开始带领村民种水稻。不过,当时的技术不成熟,亩产只有300公斤左右。
随着技术发展,产量达到每亩600公斤左右,看到他种的水稻每年都大丰收,很多村民把土地轮转给了他。
可是,林依公路没修好那几年,丰收的水稻运不出去。乡里通往县城的路太难走,每到秋天,大车一跑路更是难行,桑树斌只好用小车拉着水稻换一些小麦、玉米、大豆等。
经过东兴乡的林依公路修好通车后,桑树斌立刻嗅出了味道:机会来了!他果敢地把水田从40亩扩大到170亩。如今,他的水稻年年丰收,省内外的“老客”都来了,水稻开始销往全国各地。
62岁的梁志加也是最早进行旱田改水田的“功臣”之一,眼下,几百亩水田年年丰收。看着路上飞奔的大车,梁志加开心地说:“好路是咱老百姓的命脉啊!”

“雷家豆腐”卖进县城走向全国。
路好了
豆腐卖进县城奔向全国
一条好路,让林甸县东兴乡出了一个“明星豆腐坊”——雷家豆腐。
每天凌晨一点,大多数人还在熟睡时,雷超已经起床开始做豆腐了。
干活要赶早,县城超市、市场、网店以及外省客户要的货都要赶出来,看一眼手里的定单,雷超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雷超是“雷家豆腐”的第三代传人,这份手艺是祖传的。
雷超的爷爷最初给村里做过豆腐,后来自己开了豆腐坊,不过,那时做出来的豆腐只能卖给本村的村民,出不了村,也出不去村,因为各村的路都不通。手艺虽好,也不敢多做,做多了卖不出去,一天只消耗十几斤大豆。
雷超的父亲接手后,豆腐坊的规模虽然扩大了,但豆腐还是一直在村里卖,还是因为路不好。
到了雷超这一代,他置办了一台“电驴子”,可以拉着豆腐走得远一点儿,豆腐能卖到附近几个村子了。
雷超说,现在,自己真是赶上了好时候。2015年林依公路修好以后,村里的小路也都成了白色路面,勤奋的雷超更来了精神,他开始扩大生产,把豆腐送到林甸县城去买。
没想到,“雷家豆腐”在县城特别抢手,有些人给他的豆腐设计商标,给他介绍了网络直播等多种营销手段。
豆腐有了名,林甸县好几个市场和超市都有“雷家豆腐”的摊位。到了冬天,雷超生产的冻豆腐通过网络直播销往全国各地,有一个网店还专门给海南三亚供货。
雷超说,豆腐再好没有条好路都是白搭,平坦、通畅的公路是百姓最宝贵的财富。

路两侧的商铺生意红火。
路畅了
沿街商铺多了上百家
有了一条畅通的公路,来来往往的客车跑起来,人多了,经济也活了。
林依公路上,每天有大庆通往依安、大庆通往五大连池、大庆通往克山的多条城际客车往来,还有多趟通乡小客车。
东兴村支部书记唐志学看着这条公路感慨地说:“远的不说,就说几年前吧,村屯的路都不通,别说开车了,就是骑自行车都要骑一半、推一半。上级领导想考察进不来,就像小品里说的那样,汽车得用人推。”
前几年路况最差时,经常有城际客车陷在路上,得用好几辆大马力农田拖拉机来拖,后来,这些客车都宁可绕行几十公里也不走这条路。
现在好了,大路、小路都畅通,出行方便快捷,很多村民家都买了摩托车和小汽车。
客车多了,往来的乘客多,沿路两侧的商铺也跟着红火。
林依公路穿过东兴乡主街那一段有两三公里长,沿街的商铺从最初的20多家发展到现在100多家,以前的商铺主要就是一些小商店、食品店和农副产品店,现在店铺的种类也多了,饭店、超市、汽车、农机修理、种子化肥公司、笨榨豆油加工销售、白铁加工、家用电器修理、特种焊接……家家生意都挺红火。
76岁的村民刘权:“以前路不好交通不便,根本没有这么多商铺,想修个自行车都没地方,现在好了,很多事儿不用远走就能办了。”

外省的大车把本地的产品运往全国。

路修好了,运货的大车在路上疾驰。
路顺了
生意好到供不应求
开白铁加工铺子的张光发在林依公路旁生活了50多年,亲眼见证了这条路给村民带来的变化。
张光发说,以前道路不好,这里一天通过的车屈指可数,还经常有人来求他帮忙拖车。
他的白铁铺子原来也没啥生意,有手艺也派不上用场,现在,车多了,生意也来了,他的铺子都干上修理汽车、水暖电器维修了。
他家的两间土坯房已经变成了大砖房,收入也不知翻了多少倍。
做笨榨豆油的李福告诉记者:“我是在县里打工学的这手艺,回到乡里后办了榨豆油的厂子,原来那些年路不好,做好的豆油运不出去。后来,林依公路修好了,笨榨豆油坊也火了,除了卖到县城,富起来的村民也都舍得花钱买我们生产的豆油了。而且,好几个线路的城际客车从这儿经过,几乎每辆车上都有人来买几桶笨榨豆油带走,有些人还留下联系方式,让我们给快递过去……现在,由于我的生产能力所限,县里的几家销售点都有些供应不上,村民根本买不到了。等到明年,我把厂房扩建一下,让更多人吃到我的笨榨豆油。”
住在林依公路两边的村民,每每发现有大车拉的沙石掉到路上,担心破坏路面,天天主动打扫。这条致富路,村民当成眼珠子一般疼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