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鹤岗
搜 索
“矿山绿”提升城市颜值——记者走基层之市自然资源局创森见闻
2020-08-24 14:52:51 来源:东北网-鹤岗日报  作者:滕新桃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森林城市评价体系的重点10项约束性指标,鹤岗市全部超过国家标准,其中,受损弃置地修复率国家达标要求80%,鹤岗市目前完成规划的201%,这与矿山环境治理修复项目是分不开的。

  ——煤城变美城,昔日地面塌陷、矸石成堆的南山区阴阳屯,如今被漫山遍野的绿树和草坪覆盖,最高处还修建了蓄水池,既可灌溉满山的树木,又成为一处别致的景观。这同样是矿山环境治理修复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一家住在这里十几年,没想到因为创森,这里大变样儿,故地重游,树木成行,空气清新,绿意盎然,忍不住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曾经居住在南山区南岗路附近的居民李玉波满脸幸福地对记者说。

  东北网8月24日讯鹤岗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小兴安岭—三江平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为契机,从“森林生态修复、矿山环境治理、土地整治与修复、水环境保护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五个方面,对生态环境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综合治理。

  市自然资源局承建的矿山环境治理修复项目是鹤岗市“山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投资6.54亿元,共包含南山区、兴安区和东山区三个项目,治理总面积1725公顷,建设期为2019年至2021年。建设内容主要是通过“道路建设、垃圾清理、土地平整、植被恢复和管护”等五方面工作,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腾空区、矸石山及周边废弃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复绿,进而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和烟尘、粉尘污染,释放废弃土地资源,全面改善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生物多样性,提升区域生态功能。截至目前,鹤岗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2亿元,治理15个片区、180公顷,栽种乔灌木32万余株。

  前不久,副省长徐建国和省政协副主席赵雨森分别深入鹤岗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项目4号片区和5号片区,进行实地调研,对鹤岗市生态修复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8月14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创森评估专家组对鹤岗市创森工作进行评估,专家组成员深入4号片区,对这里的矿山复绿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4号片区位于南山区南岗路东侧,原为鹤矿集团南山矿和两处地方煤矿的采空区,区域内矸石、建筑垃圾随处堆积,多条地裂缝贯穿其中,地面塌陷和粉尘污染十分严重,原有140余户居民在此居住。该项目于2019年10月实施,建设内容主要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对31.81公顷受损区域进行修复,切实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在工程建设中,创新采取了四项举措,破解难题:采取“就地深埋不外运+黄土黑土分层覆盖”的方式,解决了建筑垃圾堆放和外运问题;采取“冻坨”和营养钵相结合的方式,严把苗木选育关,4月25日之前载种的树苗一律“冻坨”载种,4月25日之后一律配备营养钵,这样能够达到补水、护根、保肥的效果;在地势最高处修建1座3000立方米蓄水池,从南山矿引“疏干水”上山浇灌,解决了项目区面积大、水源紧缺的问题;充分利用鹤岗市表土剥离工作积累的黑土资源,全部实行“客土”栽培,保证了土壤质量。截至目前,该片区栽植云杉、柳树、樟子松、榆树、杨树5种树木,共计10万余株,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

  5号片区位于南山区南岗路西侧,原为鹤矿集团南山矿采空区,区域内地面、道路塌陷,有多处废弃采坑,堆放大量采矿废渣和建筑垃圾,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原有30余户居民在此居住。该项目于2019年10月实施,采取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治理面积6.8公顷。项目区前期动迁30余户,清理建筑垃圾3.93万立方米,修建生产道路1550延米,栽植云杉、樟子松、榆树、杨树4种树木,共计1.7万余株。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全面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为全市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也是鹤岗市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一项重大举措。

  记者走在4号片区的山顶,陪同采访的市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同志提及在创森工作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如数家珍:“针对项目区缺少水源问题,修建蓄水池,保障日常浇灌用水;针对道路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修建4000余延米的生产道路,用于管护和运输;针对北方地区气候温差大,给树苗配备营养钵,达到补水、防虫、护根、保肥效果,提高成活率;为抢抓宝贵工期,协调设计单位增派10余人到鹤岗市工作,使用无人机进行全域航拍,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900余公顷区域的测量工作,加班加点编制设计方案……”举目远望,满眼青翠;流连城乡,移步换景。矿山环境治理修复项目为城市增添新绿,助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让煤矿采空区、沉陷区、废弃地和破损山体实现华丽蝶变,为人民群众打造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矿山绿”大大提升了城市的颜值,鹤岗市的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