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搜 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旭哥”带领乡亲脱贫记——“足迹·决战脱贫攻坚龙江答卷”
2020-09-01 10:11: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雷蕾 刘星驰 王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9月1日讯 (记者 雷蕾 刘星驰 王亮)在黑河市孙吴县正阳山乡英河村西侧8公里处的草原上,27头通体黑色的安格斯肉牛沐浴在阳光下悠闲地踱步吃草,偶尔抬头眺望远山哞哞叫上几声……

  这怡人的原野牧歌,是英河村人幸福生活的缩影。

草原上幸福的安格斯肉牛。摄影 东北网记者 王亮

村民刘亚力向记者展示刚出生的小鸡。 摄影 东北网记者 王亮

  一个工作队,盘活村集体产业

  在英河村采访,村民都会提到一个亲切的名字:“大旭哥”。他就是省司法厅驻正阳山乡英河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郭旭。这几年,他率领工作队实打实地工作,让这个贫困村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英河村地处偏远,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35户64人多为老弱病残。到2018年底,该村实现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

  针对英河村集体经济薄弱、自身发展能力弱的问题,工作队借助孙吴县“一主三辅”特色产业优势,通过协调县扶贫办和正阳山乡人民政府,投入省专项扶贫资金100余万元盘活了英河村榨油厂和肉牛养殖基地,建成55千瓦光伏产业项目,帮助正阳山乡高山村扶贫产业项目面粉厂与省内某系统签订购销合同,销量达400吨,销售额164.06万元。

  通过收取资金、以贷入股、参与务工等方式带动英河村集体和贫困户收租金、分股金、挣薪金,全村每年扶贫产业收益达到10万元以上,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

郭福来向记者介绍承包的榨油厂。摄影 东北网记者 王亮

郭旭同开着拖拉机回村的村民唠家常。 摄影 东北网记者 王亮

  英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德珍告诉记者,以前村子有负债、干群关系也一般。工作队的入驻让村子变了个样,村集体固定资产现在已达到800多万元。郭旭和工作队以实绩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一个养殖场,带动贫困户增收

  在孙吴县顺利养殖场, 3栋整齐的牛舍里,饲养着100多头安格斯肉牛。这家养殖场由经营者于增一承包,通过这一产业带动12位贫困户增收,固定工每月收入能达到3000元左右,临时工每人每天也能获得150元。

顺利养殖场的牛正在吃草。摄影 东北网记者 王亮

  在问及为什么还没有成立养殖合作社?郭旭表示,该村养殖规模还比较小,合作社成立后也会因规模小无法规避市场风险。所以工作队因地制宜,以村集体名义对外出租发展养殖肉牛产业,这样每年能有7万余元的稳定租金收入,承包协议直接签了13年,并在务工方面优先雇用贫困户。这样算下来,贫困户每年能收益2000元。

  同时,工作队利用省扶贫产业项目专项资金50万元购买了17头西门塔尔肉牛,与顺利养殖场签订协议,投入该基地饲养,每年收取利润3万元,合同期限5年。

  一项举措,让村民心里亮堂了

  2018年以前,英河村是没有路灯的,硬件设施落后。“我记得很清楚,2018年1月21日晚上7点多,大雪天,厅里和县里送我来的。当时车从孙吴县出来开了几十分钟,陆续经过几个比较亮堂的村子,我都以为到了,结果还一直往前开。一拐弯,漆黑一片下了车,告诉我这是英河村……”郭旭回忆起刚进村扶贫时的场景苦笑着。

  必须改变这种“黑灯瞎火”的状况!很快,工作队就通过协调沟通,给村里安装了17盏太阳能路灯,设立了8个垃圾箱,村屯人居环境得到“看得见”的改善。

  从前,天一擦黑,村里街上根本看不到人影,都闷在家里看电视,甚至玩牌喝大酒;如今环境好了,大家出来散步聊天,精气神儿明显不一样了。

郭旭走访贫困户。资料图

  村民的难事,就是他的心事

  村民刘亚力因户籍信息有误,无法办理银行卡。工作队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协调乡公安派出所和县公安局,为她更正了户籍信息,并开车拉着她办理了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工作队鼓励刘亚力利用制作麻花的手艺开办了一家手工作坊,“英河大麻花”销路很好。还帮着他家联系推销纯绿色的蜂蜜,卖了3万多块。

  57岁的贫困户郭福来是因病致贫的。2019年以每年5000元价格承包了村集体产业榨油厂。村民只需拿豆子,并支付些电费等成本费用,就可吃到香喷喷的笨榨豆油。“榨出的油工作队帮我们联系销售,收入了1万元左右呢。”郭福来笑着说。

英河村的光伏产业。摄影 东北网记者 王亮

  通过一次次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帮扶行动,驻村工作队也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认可,郭旭也与英河村村民结下了亲人般的情谊,年长的叫他“大旭”,年轻的喊他“大旭哥”,干群关系其乐融融。

  “大旭啊,晚上到家吃面条啊,嫂子给你做你爱吃的打卤面,一定来啊。”

  村路上,夕阳余晖映照着郭旭同村民唠家常的背影,很暖……

  记者手记:

  采访结束时,大家回到郭旭住的村委会东屋。记者探了一下炕席,手缩了回来:“夏天也要睡火炕?不烫吗?”

  原来,因长期处于寒冷阴湿的环境中,郭旭一度双腿疼痛,走不了路,被专家诊断为“寒闭”。治疗期间,每天坐着轮椅代步,靠止痛药减轻疼痛。从发病至今,已经用了70多盒双氯芬止痛药,注射凯芬止痛药30多袋,各类中药……即便这样他也没离开英河村。

  “这点苦不算啥,能实实在在的给乡亲们做点事,感觉这辈子没白活,值得!”郭旭说。

责任编辑:强锐

【专题】足迹·决战脱贫攻坚龙江答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