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龙视新闻联播报道 10月16日,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五场——桦南县专场。佳木斯市委常委、桦南县委书记鲁长友,桦南县委副书记、县长梁庆民,介绍桦南县脱贫攻坚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集中力量发起总攻,确保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
桦南县到2019年为止,已脱贫10069户21116人,现在还有561户1146名贫困人口未脱贫退出。桦南县研究制定了《脱贫攻坚“百日冲刺行动”工作方案》,重点实施问题整改“清仓见底”、基础数据质量提升、补齐“三保障”短板等“六大专项行动”,通过抓实抓好“两不愁三保障”、产业带贫益贫、转移就业、社保兜底、社会帮扶等措施,集中全部的优势力量,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坚决啃下最硬骨头,确保剩余贫困人口高质量稳定脱贫。
一是精准结对帮扶。在原来527名帮扶责任人持续帮扶的基础上,28名县处级领导“一对二”包扶深度贫困户,553名科级干部“一户一包联”结对帮扶,挨家挨户进行走访,结对子认亲戚,分析致贫原因,细化帮扶计划,通过扶思想,树立自我脱贫意识;扶出路,选择适合致富方向;扶能力,提升脱贫致富水平;扶风气,营造自力更生氛围;扶文化,筑牢脱贫致富素质,有效改变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切实提升了剩余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精气神。
二是突出核心标准。今年桦南县共统筹资金12.2亿元,其中整合涉农资金2.9亿元,重点实施教育扶智、基础保障等16项巩固提升专项行动。投入1.6亿元,认真落实教育、医疗等扶贫措施,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了73个村屯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99户泥草(危)房改造、220公里村内路、190公里公路安防工程等建设任务已经完成,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
三是产业差异分红。在产业分红时,桦南县对未脱贫人口给予适当倾斜,经村民代表会议评议决定后,在产业项目收益分红人均1350元基础上,对重病重残未脱贫人口再进行二次分红,人均可再增收1000元左右。
四是金融助力创业。为130户有劳动能力的未脱贫人口发放小额扶贫贷款410万元,鼓励他们发展肉牛养殖、生猪养殖、特色种植等,加快实现创业增收。
五是发展庭院经济。积极引导未脱贫人口种植蔬菜、养殖鸡鸭鹅等,鼓励他们的亲属、邻居、村干部等,为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代耕代种代养”,实行奖补机制,给他们发放补贴25万元,年人均增收可达1030元。
六是加强转移就业。根据未脱贫人口的实际,点对点提供就业服务,去外地企业务工47人,年人均增收3.2万元;参与脱贫攻坚的龙头企业,量身设置保洁、保安等就业岗位,吸纳23人就业,年人均增收2.4万元;鼓励扶贫车间开展以工代训,21名未脱贫人口参与手工编织、纸袋加工等,年人均增收7100元。如,依托桦南县前进爱车屋汽车用品公司在土龙山镇永胜村、石头河子镇春富村、驼腰子镇金胜村设立扶贫车间,吸纳未脱贫人口12人,月人均增收千元左右。设置村级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185名未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年人均增收可达3200元。
七是强化兜底保障。对未脱贫户开展新一轮全面摸排,兜底保障924人,实施农村人口“因灾、因病、因祸”一事一议救助政策,线下救助6人,坚决攻克贫中之贫、难中之难、坚中之坚,全力确保剩余未脱贫人口高质量脱贫。
大力发展产业项目、确保贫困人口享受产业收益红利
桦南县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2017年以来,产业项目累计实现收益1.7亿元。按照“农户无风险、贫困户稳定增收、企业持续发展”的思路,政府投建光伏发电、棚室瓜菜、畜牧养殖等扶贫产业项目142个,带动10630户22262人,年人均增收1350元。中国移动总公司、省纪委、龙煤集团、省科技厅等帮扶单位,援建产业项目26个,带动贫困群众1380人,年人均增收1100元。同时,桦南县还利用金融扶持政策,引导7090户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电商微商等项目,年人均增收820元,确保了每户贫困群众都有2个以上产业项目带动。创新实施“四大产业带贫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输血”逐步转化为“造血”,真正实现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一是创建“光伏收益分红”模式,建设光伏电站59个,年实现发电收入2530万元,带动贫困群众10519人,年人均增收1500元;利用光伏发电收益设置公益性岗位2965个,年人均增收2800元。
二是创建“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依托德昱成实业有限公司、龙垦畜牧有限公司、鸿展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发建设肉种鸡代养、肉驴代养、玉米深加工等扶贫产业园14个,带动贫困群众10400人,年人均增收1300元。如,鸿展集团利用整合资金1800万元,合作建设30万吨玉米燃料乙醇下料棚项目,年基础收益分红108万元,带动贫困人口900人,年人均增收1200元;为贫困人口非技术类设置就业岗位,吸纳就业69人,年人均增收3.3万元;面向贫困户收储玉米原粮,每吨加价20元,收购贫困户玉米原粮335吨,帮助贫困群众增收6700元。
三是创建“创业能人引领”模式,充分发挥创业能人示范带动作用,拓宽贫困群众增收途径。全国人大代表孙斌创建鸿源农业开发集团,吸纳219户农民带地入社,其中贫困户43户,年户均增收2860元。利用金融扶贫贷款800万元,年收益32万元,对120户贫困户点对点扶持,年户均增收2600元。同106户贫困户签订订单,种植绿色水稻2410亩,高于市场价0.1元/公斤收购,年户均增收1250元。通过为贫困户提供免费培训、免费测土配方、低价生产资料、农机作业等服务,年户均可节约成本270元。返乡创业企业家吕塞峰创立圣杰农业有限公司,吸纳7户贫困户带地入社种植绿色有机水稻,年人均增收8750元。
四是创建“新型主体吸纳”模式,围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引导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脱贫攻坚,通过带资、带地、劳务入股等方式,吸纳130户贫困群众参与经营,年人均增收21800元。通过建立县级产业扶贫共享基金专户,真正实现了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实现差异化扶贫收益,充分享受到了产业收益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