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21日讯(记者 迟亦达)依兰陨石坑是我国发现的第二个陨石坑,是近期由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鸣教授团队证实的一个新的陨石坑。10月21日,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组织的系列新闻发布会和实地采访活动来到依兰县,记者对陨石坑进行了实地踏访。

位于依兰县迎兰乡的陨石坑,外观展现为一座十分壮观的巨大环形山。据介绍,该陨石坑直径1850米、深度260米。大约距今5万年前,在末次盛冰期,陨石坑受到了冰川的强烈侵蚀,导致南部坑缘发生了大规模缺失。陨石坑融合了行星科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两大自然科学领域的内容,兼具了陨石坑地质奇观和冰川地貌两大自然遗迹。

从依兰县城出发前往陨石坑景观处车程需要40分钟,乡间道路旁堆积的金黄玉米堆向人们诉说着这是个丰收的季节。随着几下颠簸,当地旅游部门工作人员引导记者下车。
“就咱们现在站这个位置,脚踩的土地,就是依兰陨石坑中心。”依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徐立星介绍道:“大家正处于陨石坑中心,爬上环形山才能看到陨石坑的全貌。

经过一条由钢筋龙骨搭建,原木木方铺装的几十米进山道,记者踩到了铺满落叶的松软土地上。每一脚细腻的触感让这片土地上印着人们来过的痕迹,谁也不曾想到,这是大约距今几万年前,一颗直径约80米的小行星撞击所形成的巨大环形山地貌。“大家沿着红绳的路线走,半小时就能看到完整的陨石坑!”在旅游局工作人员鼓劲的话语声中,记者一行沿着这条红线开始了登山之旅。

泥土的香气芬芳在鼻尖,细密的汗珠则布满额前。记者发现,登山的路径处都是黑色树木区域,两旁有明显的白桦树林夹裹,这条由红色引路线点缀的登山道格外明显。到了半山腰,白桦树更多,因今年雨水旺盛,有些地下的石块上已长满绿色青苔,在这白黄黑绿红的多彩世界里,“跋涉”的人群增加了行走的生气。

“跋涉”了近30分钟,记者在视线左上角看到了观景台,三步并两步地登了上去。随着微风,依兰陨石坑的全景映入眼帘。巨大的环形凹坑中,夹杂着玉米地刚收割后的金黄,还未枯萎的草绿和即将冰冻的银色鱼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依兰陨石坑特色明显,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有利于开发建设成为一个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的综合基地,可建设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或国家级陨石坑博物馆。依兰将县将以陨石坑规划开发为核心,精心打造文化旅游“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