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17日讯(赵雪婷 记者 佘雨桐)胡某某帮他人担保,可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的两名借款人双双失踪,曾经抵押给银行的两处房产也离奇“失踪”。唯一能找到的担保人胡某某被银行诉至法院成为案件的被执行人。近日,哈尔滨铁路运输中级法院执行此案,被执行人胡某某本以为要背负近37万元的债务,最后却在法官的努力下变成了5万。
王某某、马某某是夫妻关系,二人以双城区的一处平房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18万元。胡某某经亲友介绍,为这笔贷款提供了担保。没料到,银行放款不久,王某某、马某某就仿佛人间蒸发,不见踪影。法院在2014年依法判决后执行该案,却无法查到王某某、马某某下落,最离奇的是,人找不到,房子也“失踪”了,二人名下根本没有抵押房产的登记信息。案件几次被终本执行后又重新启动,还债的责任全部落到了担保人胡某某身上,胡某某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银行账户均被冻结。面对王某某、马某某依旧下落不明,贷款利息已经接近本金,胡某某焦虑不已。
2020年4月,省法院指令哈铁中院执行该案。办案法官查明,胡某某是铁路职工,名下有公积金,日常有工资收入。正常情况下,在查不到抵押房产时,完全可以采取划扣胡某某公积金和每月工资的方式执结此案。但是,办案法官转念一想,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被执行人的合法权利也应该得到保护,与其执行胡某某名下的财产,不如下大力气找到“失踪”的房产,最大限度减少胡某某的还债压力,当初既然能办理贷款,抵押的房产肯定还是存在的。

为此,执行法官决定“追根溯源”,从房产抵押合同开始寻找“蛛丝马迹”。根据合同中抵押房产的房产证号,执行法官多次赶往双城区,向胡某某、房产中心等了解情况,最后,经实地走访和相关人士现场指认,终于找到了该处房产的实际位置,查明了房产没有登记信息的原因。在办案法官的努力下,房产顺利登记。
法院依法查封该房屋,进行拍卖,最后银行同意以房抵债作价30万元。扣除拍卖价值,胡某某承担了不足部分5万余元,案件圆满执结。此外,执行干警还主动与冻结胡某某账户的地方法院联系,帮助解冻了胡某某的财产查封、失信与限高。胡某某将执行款5万余元交付法院后对法官说:“谢谢你们,消除了我这些年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