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特色勇于创新 持续打造信用好环境
哈尔滨市委常委、副市长程晓明

近年来,哈尔滨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把筑牢社会信用体系贯穿和融入到全市振兴发展之中,全社会诚信意识不断增强,营商环境日益优化,“投资争过山海关”成为新常态。日前,在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中,哈尔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夯实根基 设计顶层制度“框架图”
以信用立法为统领,强化制度机制建设。成立市长任组长的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信用职能调至市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增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处,信用工作全面融入营商环境建设。在全国较早推进信用立法,《哈尔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条例》已呈报省人大常委会审批。印发实施《哈尔滨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实施方案》和全市政务、个人、电子商务实施意见等110项制度,初步形成层级清晰、覆盖较广的制度体系。

以信用平台为根基,打造征管用信“一张网”。升级改造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及“信用中国(黑龙江哈尔滨)”网站,搭建“一网四库N系统”信用信息系统。平台与市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家政、房产中介等业务系统,与哈政务服务网及省平台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归集信用信息6039万条,涵盖医保、社保、公积金、税务、水电气、信用承诺及合同履行等领域,打造“征信”“用信”“管信”“一张网”,为政务服务、普惠金融、信用监管创造条件。曾获国家“特色性网站平台”奖,在今年全国信用平台网站观摩的70多个参赛城市中,排名第8,获“标准化平台网站”奖。
深入推进 谋划信用建设“施工图”
以信用监管为核心,“好钢”用在刀刃上。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事前推出“承诺即开工”“以照为主,承诺代证”等改革举措,在企业投资项目领域及小型公共场所许可等实行告知承诺制,哈尔滨新区告知承诺事项首批清单59项,促进企业投资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稳增长、稳就业。事中推进分类监管,生态环境、住建等9个部门,开展环保“红黄绿”牌、税务“ABCD”级、海关“AEO”等14种行业信用评价。事后实施联合奖惩,26个领域建立奖惩机制,52部门实施联合奖惩,626项奖惩措施嵌入哈政务服务网,基本实现“逢办必查”“逢批必查”,今年限制604名失信“老赖”任职法人代表,19人次出国出境。

以政务诚信为先导,发挥政府示范作用。印发《哈尔滨市政务诚信建设工作推进方案》《哈尔滨市街道乡镇“讲诚信亮承诺”政务诚信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公布政务服务事项1344项,出台“三个办法、一个细则”,监督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作,在3区3县(市)22个街道(乡镇)实施试点打造诚信基层。开展“清赖行动”,专项整治政府机构失信违诺事项3553件,政府职能持续转变、政务服务不断优化。
以信用服务为要务,助力赋能“惠企便民”。市及区县(市)516个政府部门,通过市信用平台共对6359个政务服务事项核查近171.56万次,其中“银税互动”纳税信用变“资金”,支持3000多户信用企业贷款19.4亿元。落地全国“信易贷”平台哈尔滨站,39家金融机构发布产品53个,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组织中小微企业“诚信产品进社区”,50家企业12天销售300余万元。信用修复开设“绿色通道”,举办信用修复培训13次,帮助156家企业修复信用,7793人次失信“老赖”退出“黑名单”,不断提升企业群众的“信”服感、获得感。

以创建“诚信龙江”为载体,持续打造信用好环境。开展诚信进大厅、进校园、进企业、进市场、进社区“五进”主题活动,促进诚信文化更加贴近市场主体和群众。举办第三届网络诚信故事演讲比赛、诚信微视频征集、建设20个行业诚信教育主题实践基地,命名表彰108家诚信单位、88家货真价实满意店、10家企业和10名个人“双十佳”诚信之星,编制《哈尔滨市民信用生活指南(2020版)》等,新华社、《中国信用》杂志先后刊发哈尔滨信用建设工作,弘扬诚信理念,创建“诚信龙江”信用好环境。
打造亮点 谋划未来发展“路线图”
打造平台网站亮点。按照国家级信用示范平台标准,适时启动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及“信用中国(黑龙江哈尔滨)”网站三期建设,围绕为企业和重点人群画像为核心,进一步完善联合奖惩、公共信用评价、“信易+”应用、专项治理、大数据可视系统功能。探索建立“信易批”“信易贷”、信用数据分析、个人信用分系统,开展“信用哈尔滨”手机APP、“商户信用扫一扫”等移动便民服务。

打造联合奖惩亮点。在认定发布“红黑名单”开展联合奖惩工作基础上,选择当选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或招投标、公共资源交易等社会关注度高的重点领域,深入推进联合奖惩;提高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自动化实施水平,进一步实现线上联合奖惩对象目录化、措施条目化、提示敏感化和结果反馈化,推动政府部门在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公共资源交易等业务流程推行信用报告、信用承诺和信用核查制度。
打造信用应用亮点。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及营商环境评价,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探索在产品质量、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公共信用评价,将信用评价结果作为“双随机、一公开”的重要依据,对评价结果好的企业“无事不扰”,对评价结果差的企业加强检查频次,直至退出市场。
好信用,才有好环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相信通过不懈努力,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一定会更加完善,取得更多成效,促进营商环境整体提升,推动哈尔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