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新兴业态爆火,消费咋能不“翻车”?
2021-03-16 09:48:58 来源:大庆网  作者:程诚 潘爽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对农贸市场进行检查。

  东北网3月16日讯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线上消费火爆起来。明星、网红纷纷入驻直播间,不断刷新销售业绩;手机下单、隔天取货的社区团购给了居民消费新体验;微信群、朋友圈逐渐成了“生意场”……

  新兴网络购物模式火得一塌糊涂,然而消费者在享受网购便利的同时,也承受着商品质量良莠不齐、虚假广告宣传、售后难以保证等诸多困扰,消费者为劣质商品买单的情况也不是个例。

  新兴消费业态下,消费者如何避免网购“翻车”,遇到问题又该如何维权?大庆日报邀请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管英慧为大家一一解答。

  关键词:直播带货

  陷阱:主播介绍与所售实物不相符

  市民任女士在逛某直播平台的时候,相中了一款“大牌撤柜”包。主播在直播时信誓旦旦地称包是正品,而且“包装、吊牌一应俱全”。

  “当时那个包数量不多,大家都留言说想要,我感觉不买就吃亏了,抢到就是赚到。”收货时,包是装在一个纸袋中邮过来的,被压得有些变形。商家说是快递原因,任女士也就没再追究。哪成想,让她生气的事在后面。

  一次同学聚会,任女士的同学也背了一个同款包。两人一比较,任女士发现两个包的外观基本相同,但同学的包内衬上有一个金属标签,她的包却没有。拿到专柜一验货,任女士的包果然不是正品。任女士再去找商家,商家却说她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且摘了吊牌,不能退货了。

  任女士很气愤:“明明就是假货,非说是专柜撤柜甩卖的正品,以后我都不敢再在直播平台买东西了。”

  王先生在直播间购买的是小龙虾、香辣蟹,收到货后,他明显感觉龙虾的个头没有主播展示的那么大,蟹黄也没有那么饱满。“一共买了三盒,其中一盒收到的时候有点儿胀气,没敢吃,直接扔了。”

  李女士在直播间里给孩子买了一件衣服,收到货后发现质量没有主播说的那么好:“衣服上没有任何标签,哗哗起静电。”李女士发起了退货申请,留言沟通,商家始终不理,拖到最后一天,平台自动同意申请,衣服邮回去,对方收到了也没有任何回应,又拖到最后一天自动退款。“20多天钱才退回来,还搭了邮费。”李女士无奈地说。

  破解:与商家协商不成可找平台,直播视频录屏可作为佐证

  “直播时,强烈的互动属性、主播实时分享的真人体验,再加上令人心动的产品优惠力度、煽动性的语言,引得粉丝争相购买。”管英慧介绍说,这是直播带货爆火的原因。但电商平台不是法外之地,开办电商平台是需要办理营业执照的,不管是对消费者还是对平台入住的商家,都要有公开的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而且就算是社交平台,只要有销售商品的经营行为,就必须依法履行电商平台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消费者也应放平心态,冷静购物。

  那么,消费者在直播平台购物后应该如何维权呢?管英慧建议,消费者可通过录屏、截图等方式保存直播视频、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作为维权证据,遇到问题要先与商家沟通,协商不成,可以找电商平台。电商平台有义务对入驻其平台销售商品的商家的有效身份、准确地址、联系方式等进行认真审核。如果电商平台未尽到审核义务,消费者要求平台承担法律责任,会得到法律的支持。如果平台不履行法定义务,造成商家无法找到,消费者还可以要求平台进行赔偿。如果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可向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也可以申请仲裁或到法院提起诉讼。

  那主播需不需要负责任呢?如果主播卖的是自家产品,产品一旦存在问题,主播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主播为别的商家带货,则属于“广告代言人”,若是明知或者应知广告虚假,也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管英慧提醒,消费者在直播购物前要选择正规的、有营业执照的平台,不要轻信主播的产品功效宣传和超低价承诺,要根据自身实际需要理性消费。交易时,注意保存好直播视频、支付凭证、聊天记录等证据。支付时,也要选择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不要私下转账。

  “对电商和主播而言,直播带货不只是手机屏幕前‘买它、买它’的吆喝,更需要对产品足够熟悉。只有对自己叫卖的商品质量负责,企业和主播才能走得更远、更稳。”管英慧说。

  关键词:社区团购

  陷阱:商品质量良莠不齐,有时还不守时

  每天9点,家住都市左岸小区的肖阿姨的手机闹钟都会响起,这是某社区团的开市时间,卖的主要是水果、蔬菜、肉类等生鲜农产品。

  小区里一个超市的店主,是该社区团的团长。居民前一天手机下单,第二天一般九十点钟就能到超市取货了。

  这种购物方式虽然方便快捷,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肖阿姨有一次连续两天购买了婆婆丁,价格相同,但第二天货物的品质明显不如第一天:“第一天的看着像野生的,第二天的像人工培育的,水分大,没啥味儿。”肖阿姨说。

  另外,白菜、萝卜、菜花、西生菜等一些蔬菜是论个卖的,水果有的论袋,大小、品质还是有差别的,所以肖阿姨每次取货都会尽量早一些,“去晚了,大的、好的就都被别人挑走了,就只能拿别人挑剩的了。”

  春节前,市民宋先生首次尝试在某社区团购平台上购买年货。“买的是一些冻货、零食、口罩、水果什么的,买了十几样,但第二天下午4点取货时,只取到3样,其他的都没到货。”取货点的商家让他等一等,结果等了4天,一些商品还是没有到,宋先生只能选择退款。“体验感很不好,下次肯定不会再尝试了。”

  采访中居民普遍反映,社区团购不能按时到货,有时候会耽误事儿。“比如请朋友来家里吃饭,菜没及时到,只能临时出去买。”

  开展“年夜饭”检查。

  破解:政府已有相关要求,市民注意查看平台相关资质

  据悉,大庆市目前的社区团购多是依据订单采购,既没有产地也没有库存。当天订多少,晚上就采购多少,第二天再分到各个团长那里。

  管英慧认为,社区团购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平台建设不够完善,有的虽然给退货,却没有形成制度。

  近日,市市场监管局给大庆市以“菜品社区团购”模式从事经营活动的电子商务平台经营企业下发了《电商“菜品社区团购”合规经营告知书》,共10条具体要求。比如平台经营者不但要取得相关行政许可,还得在首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营业执照信息。制定平台服务协议和交易规则,明确进入和退出平台、商品和服务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平台上发布的商品和服务信息、交易信息保存时间自交易完成之日起不少于三年。平台经营者要为消费者提供对平台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的途径,而且不得删除消费者的评价。不得虚构断货、抢购、优惠,不得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信息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等。

  因此,管英慧建议市民在选择社区团购时,一定要认真甄别,查看平台资质,了解售后服务情况,选择信誉良好、售后规范的团购平台。特别是购买冷链食品时,要询问供货商资质和供货渠道,仔细查看肉禽产品是否经过检验检疫、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等。

  如果在社区团购时遭遇消费纠纷,消费者不但要保留好支付记录等凭证,还要留存好所购买的产品的确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证明,比如缺斤少两、食品变质、农药兽药残留等相关证据。在与对方沟通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可以向消费者协会进行反映。如果涉及的数额较大、人数较多,涉嫌刑事犯罪的可以向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报案。

  关键词:微信群、朋友圈

  陷阱:商家玩消失,售后、维权找不到人

  如果一个不常联系的朋友拉你进微信群,那十有八九是购物群。

  市民郑女士就曾被朋友拉入一个代购群。有段时间,群主天天在群里晒在韩国免税店购物的图片,郑女士也跟着群成员下单,购买了很多化妆品。转账后,郑女士一个多月后才收到货,而且她发现面膜跟自己在商场里买的不太一样,于是她在群里提出质疑,结果没说两句话,就被群主踢出了群。本想找群主私下再问问,结果发现自己被拉黑了。找当初拉她进群的朋友,谁知那个朋友也是被其他人拉进去的,不认识那个群主。“找不到人,钱要不回来。化妆品明显存在质量问题,我也没敢用。”郑女士说。

  也有人在微信群、朋友圈里卖自制的西点、牛肉酱、阿胶、酒等食品。市民周女士团购过一次蛋糕,孩子吃完拉肚子,跟商家说情况,对方回复“怎么别人吃完没事”,把周女士气够呛,大吵一顿,最后事情也没解决。“自制的食品包装都很简单,没有生产地址、保质期、合格证等标识,就是‘三无产品’。但有时候群里都是街坊邻居或朋友,东西有儿点问题也不好意思去找,顶多以后不买就是了。”周女士说。

  市民于先生是微商,经营着几个卖水果群。他坦言:“水果都是从产地、厂家一件代发,我作为个人组织者,在中间赚个差价。因此我不可能每件商品都看到实物,更没有相应的检测手段,所以没办法在质量上把关,合不合格只能凭供应商一方提供的材料或口头承诺。”

  于先生告诉记者,如果有顾客反映水果品质不好,也必须得证明收货时就是坏的,比如拍的视频和图片得体现出商家邮寄的快递单子,得保证坏的水果就是这个快递箱子里的。“水果这个东西,配送时间和买家提货时间、配送员配送方式等都会对商品质量产生影响,不好断定责任在谁,所以,能真正赔付的也不多。”

  破解:个人私下交易无法纳入网络监管范围,尽量不要在无实体店的微信群购物

  “微信购物群的性质一般分为两种。”管英慧解释说,一种群主是实体店店主,为自己的客户建一个群,卖自己的商品。这时候,即使商家的营业执照不进行经营范围的加项,也是可以进行网络销售的。在这种群里发生消费问题,消费者投诉,市场监管部门就可以对商家进行查处,所以维权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另一种就是没有实体店,商家只是个人,他将商品展示在微信群里或朋友圈里,好友看到了想购买,两人微信转账。这种其实只是基于信任的前提下完成的个人间的私下交易,如果对方收了钱不发货,或是发的假冒伪劣商品,即使消费者提供了支付记录、聊天信息,市场监管部门也无法通过这些信息锁定这个卖货人。

  “微信点对点支付跟平台交易不同,无法纳入网络监管范围,这就导致了取证难、维权难。”管英慧特别提出海外代购本身就不合法,没有中文标识的商品是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的,不建议找代购买东西。

  管英慧建议,朋友圈、微信群私下交易存在很大风险,网上购物要选择中消协电商消费维权直通车平台入驻的正规企业。“在电商直通车,即使大庆消费者在沈阳店铺购买了浙江平台的产品,发生消费纠纷后,也可以直接跟平台总部维权,不但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维权成功率也更高。”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