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8日讯(高欣 记者 霍枭涵)走进东方红林业局局址东南8余公里处的马鞍山农场,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映入眼帘,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劳作,清新的青草气息夹杂着一阵阵酒香。
纯粮五谷酿美酒,醇香引的路人来
2014年,东方红局依托惠农政策,完成了马鞍山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广大农户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多年来东方红局不断探索接续产业链的办法和渠道,在依靠科技提升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力推广无公害粮食种植,为后来纯粮酒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转型路难,聚力向前
据了解,马鞍山酒厂在建设之初,并非一帆风顺。酿酒设备到位后,按照酿造工艺生产出的粮食酒不仅浑浊,而且口感欠佳,连续4批近4吨粮食投入生产却始终达不到理想效果,巨大的压力和责任瞬间涌向农场领导班子。他们一方面安抚职工,一方面聘请技术专家变更工艺,经过调整原料配比和发酵时间等,终于在2019年7月份生产出稳定的、甚至优于当地酿酒企业的产品。
品牌初成,效益初显
“酿酒厂就是我们的事业,发展粮食酒是为了促成生态产业品牌建设走出的一小步,也是我承担起循环经济事业的目标和责任。”马鞍山农场场长周广军说。为使产品早日投入市场,成品牌、见效益,该场针对本地市场,他们采取“先卖后付钱”的办法,用“好喝,不上头”的良好口碑打开了市场,树立了品牌,并针对大客户、回头客,提供“存酒”业务,挂红封仓,用vip式服务,收获了一大批长久稳定的新老客户。


截至今年4月份,酿酒车间已累计产出原酒40吨,形成了五粮酒、大米酒、小米酒等三个主打品牌,制作的产品已成为林区各大酒店、饭店招待喜宴的热销酒水,另外酿酒配料剩余物也作为商品饲料销往各养殖户手中。
一场一品,百花齐放
自2014年森工全面停伐以来,东方红局各林(农)场(所)紧紧围绕“一场一品”特色生态产业建设目标,以“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成品牌、四年稳提升”的产业发展思路,深入开展市场调研,选优配强基层队伍、持续改善基础设施、积极谋划特色产业,涌现出肉牛、黑蜂养殖、中草药、木耳、灵芝种植等一大批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不砍树,能致富”的转型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