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搜 索
红色印记在龙江|十二烈士血战小孤山
2021-04-30 16:27:05 来源:龙视新闻联播公众号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百年历史波澜壮阔

  世纪初心历久弥坚

  100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龙江儿女前赴后继,抗击日寇

  迎来民族独立和解放

  黑土边陲全面建设

  成为共和国的大粮仓、大油田、大煤矿

  全省人民牢记嘱托

  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系列报道《红色印记在龙江》

  追寻传承红色基因

  讲述百年党史故事

  从4月至9月,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省委史志研究室、省记协联合在全省开展“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

  近日,记者跟随“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活动,来到宝清县十二烈士山,探寻十二名烈士的英勇事迹。

  十二烈士山

  1938年春,东北抗联第五军第三师八团一连连长李海峰等12名抗联战士在黑龙江省宝清县的一座名叫小孤山的地方与400多名日伪军展开了阻击战,为大部队转移争取了十几个小时的宝贵时间。战斗中,以连长李海峰为首的12名烈士壮烈牺牲,为铭记这十二名烈士的英勇事迹,小孤山更名为“十二烈士山”。

  “东北抗联十二烈士战迹地”纪念碑

  当时,中共吉东省委、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和第五军第三师的密营都设在兰棒山,为了保护根据地,从山里到山外都设置了关卡,有着“炮手连”之称的第三师八团一连把守在最外面的关卡,也是进出密营的咽喉要道,八团一连有60多名战士,多数人都是“炮手”,连长李海峰是公认的神枪手,被称为“射手之王”。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1938年3月16日,“炮手连”接到上级命令,要在3月18日拂晓撤除警戒,并向兰棒山北麓的李炮营集中,在部署战略战术时,哨兵报告,在北沟发现敌情。

  第三师八团一连连长李海峰要求战士们,“营房不要吹灯灭火,马上向李炮营出发”,明亮的灯火吸引了日军的众多炮火。扑了个空的敌人顺着抗联战士们的脚印追了上来,为了不暴露进山的路,李海峰立即决定:火速占领小孤山。

  战士们迅速爬上山顶,用岩石、树木筑起了临时阵地。400多名敌军蜂拥而至,抗联战士们从清晨一直战斗到夜晚,“炮手连”连续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敌军损失惨重。最后,因为弹尽粮绝,包括连长李海峰在内的12名抗联战士壮烈牺牲,最小的烈士年仅19岁。

  

  为了纪念十二位烈士,小孤山改名为十二烈士山,国家文物局也将十二烈士山定为中国名山,并编入《中国名胜词典》。1994年,宝清县委县政府将十二烈士山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十二烈士山被黑龙江省政府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杨禹

【专题】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