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从东方红到太阳升 | 石油情怀 科技之光——大庆石油科技馆
2021-05-04 09:32:16 来源:龙视新闻联播公众号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据龙视新闻联播报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筚路蓝缕,世纪铿锵前行,万里河山处处闪耀着红色的光芒。

  从抗联烽火到开垦拓荒,从大国重器到向北前沿,百年“红色脚步”唤醒沉睡千年的黑土地。

  龙视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大型融媒体专题“从东方红到太阳升”——云打卡黑龙江省百个“红色印迹”,三条足迹,连点成线,带您跨越时空,重温一段段鲜为人知而又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

  “东方红,太阳升……”是歌曲《东方红》中的第一句歌词,巧合的是,“东方红”和“太阳升”也是黑龙江两个火车站的名字,绵延的铁路线仿佛把我们带回那段峥嵘岁月。让我们从“东方红”出发,一路西行,直抵“太阳升”,经虎头要塞、跨万顷良田,品味北国冰城的厚重、感受铁人精神的洗礼,追随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龙江百年发展脉搏。

  第四十三站

  大庆石油科技馆

  在大庆市让胡路区,有一座展示大庆油田发现以来科技创新发展历程、勘探与开发技术创新的石油科技馆,它是一部展示大庆人为石油事业无私奉献、对石油开采技术创新执着追求的生动教材。

  1960年,大庆石油会战打响,如何快速提高会战人员的石油生产知识,把地下油层情况搞清楚,是会战指挥部面临的紧迫任务。4月9日,在油田召开的第一次技术座谈会上,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康世恩提出了办“地宫”的想法。所谓“地宫”,就是把生产试验区的地下状态缩小比例临摹到室内,用实物、模型、图表、文字等方法形象地介绍松辽盆地的局部状态,让石油工人了解石油勘探开发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技术手段。通过“办地宫”“游地宫”,油田培养了一批地质人员和油井分析能手,改变了采油工人过去只管井口和地面“量油测气、清蜡扫地”的局面,提高了油井管平和油田勘探开发水平。

  1963年底,“地宫”随地质指挥所整体西迁至让胡路区,后又几经升级改造,2009年9月21日,更名为大庆石油科技馆。

  大庆石油科技馆主体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展示面积3.5万平方米。展厅内部由阳光大厅、序厅及8个常设展厅组成,是国内最全面的反映石油科技题材的现代化专业科技馆。

  在历程厅里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是大庆石油会战初期使用过的刮刀钻头,被誉为“功勋钻头”。1960年石油大会战开始了,由于大庆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油田上部地层以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岩为主,较松软易水化,造浆性能很强,使用牙轮钻头极易泥包,严重影响钻井速度,需要换成刮刀钻井钻头。1961年大庆油田开始组织钻头攻关,1962年成立钻井技术研究室,并于1964年10月12日试验成功,钻头闯过千米关。1971年大庆石油人再次进行了双切削角斜拉筋千米刮刀钻头攻关,于1974年在喇嘛甸油田会战中推广使用,单只钻头平均进尺1083.48米。

  整个科技馆通过详实的图片、影像、实物、电动模型、声光电等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石油的生成与开采、石油的勘探与利用及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大庆石油科技馆是大庆油田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对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普及石油知识的一个重要场所。

责任编辑: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