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龙视新闻联播报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筚路蓝缕,世纪铿锵前行,万里河山处处闪耀着红色的光芒。
从抗联烽火到开垦拓荒,从大国重器到向北前沿,百年“红色脚印”唤醒沉睡千年的黑土地。
龙视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推出大型融媒体专题“从东方红到太阳升”——云打卡黑龙江省百个“红色印迹”,三条足迹,连点成线,带您跨越时空,重温一段段鲜为人知而又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
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的“华夏东极”黑瞎子岛,每天,第一缕阳光从这里开始照耀祖国大地。让我们一路向东,迎着“指引前行的东方朝阳”,追忆“八女投江”的壮烈殉国、见证现代化农业的崭新成就、探寻煤城转型的城市进程、到访守家卫国的东极哨所,追寻红色印迹,看龙江今昔巨变。
第五十八站东北电影制片厂遗址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成立了兴山市,后来更名为鹤岗市。作为较早解放的城市,这里成为支援解放战争的大后方。随着延安电影团、西北电影学工队先后迁入,1946年10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指示,在兴山市正式成立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也就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在第一任厂长舒群、顾问袁牧之、秘书长天方的带领下,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后勤保障由鹤岗市全部包了下来,将日伪遗留下来的旧建筑加以改造,建成了摄影棚,洗印、录音、剪接车间。

建厂后,条件十分艰苦。当时人民群众文化和精神生活极度匮乏,为了贯彻中央指示精神,大力抓好人民群众思想文化建设,按照多出作品、快出作品的办厂方针,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制作生产了大量电影作品,完成了新中国电影“七个第一”——第一部大型系列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长故事片《桥》,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影片上映后受到了广泛好评,为发展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长春解放以后,东北电影制片厂于1949年4月迁到长春,1952年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为了纪念曾经辉煌的历史,鹤岗市兴山区建设了兴山电影广场,广场上的主题雕塑“三个小金人”,就是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厂标。
追随初心足迹
探寻发展脉搏
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