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从东方红到太阳升 | 深山里的军校——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
2021-06-13 09:38:07 来源:龙视新闻联播公众号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筚路蓝缕,世纪铿锵前行,万里河山处处闪耀着红色的光芒。

  从抗联烽火到开垦拓荒,从大国重器到向北前沿,百年“红色脚印”唤醒沉睡千年的黑土地。

  龙视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大型融媒体专题“从东方红到太阳升”——云打卡黑龙江省百个“红色印迹”,三条足迹,连点成线,带您跨越时空,重温一段段鲜为人知而又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

  北纬53°27′00″至53°33′30″,坐落着中国最北村落——北极村,在这里黑龙江勾勒出中国版图最北边的轮廓,在这里北极之星点亮神州大地。让我们一路北上,聆听“抗日第一枪”的回响、重温抗日志士的事迹、见证大国重器的崛起、回溯林区转型的脉络。一路向北,向着红色光芒指引的方向,向着国旗高高飘扬的地方。

第八十三站 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遗址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森林公园内,伫立着一座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遗址纪念碑,这里是抗日联军培养军政干部摇篮的永久纪念。

  1936年1月26日,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军政扩大联席会议决定:“为了教育和培养大批军政干部,设立东北民众反日联合军的政治军事学校。”赵尚志任校长,李兆麟任教育长。会后,赵尚志与李兆麟谋划了开辟汤旺河谷根据地、建立军事基地和政治军事学校的部署。

  4月的一个睛朗上午,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在木刻楞工棚举行开学典礼。赵尚志说:“抗联部队急需一批政治可靠、懂得游击战术、善于指挥、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我们办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每个学员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水平。”

赵尚志

  军校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艰苦,没有笔记本,学员们就到山上扒桦村皮,没有粉笔,学员就用烧的木炭代替。军校经常没有粮食吃,学员就到山上挖野菜、摘野果充饥……

  军校制定了《临时简章草案》、《军事教育大纲》、《纪律详则草案》、《学生委员会简章》等章程和规章制度,明确了军校的性质、办学的宗旨和目的,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李兆麟和冯仲云都先后任教育长,亲自组织编写教材,研究教学,改进学校管理等工作。赵尚志在北满省委成立后第二次西征前,也在军校蹲点半个月,帮助总结教学工作。

  军校共举办三期,校址先后设立在双子河畔、伊春河(现伊美区)北山和翠峦的老营盘,培养学员250人。经抗联老战士回忆起学员名字的有49人。

  1936年春末,赵尚志借助缴获敌人的电台,提出创办一所电信学校,为我军培养电信人才。

  1936年7月,在巴兰河谷张木营子密营中(被服厂),建立了东北抗联第三军司令部电信学校,学员共九名。课程设置以无线电技术为主,讲解电学、电工原理、无线电基础知识,并有实践课,练习收发报。1936年12月,与抗联政治军事学校合并。电信学校为抗联各军、各部培养了无线电通讯人才,使缴获的敌人无线电器材在战争中为我军所用,发挥了很大作用。

追随初心足迹

探寻发展脉搏

出发!

责任编辑: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