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真情时刻
搜 索
俄罗斯在魂 中国在心
2021-07-19 11:14: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中俄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两国传统音乐交相辉映,互通互融。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以及广受欢迎的《卡林卡》《喀秋莎》《红莓花儿开》早已融入了中国日常音乐表演的节目单。生活就是一场合唱,大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由一个个人来创造。

  左贞观——西洋乐器与中国民乐的完美融合

  俄籍华裔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左贞观,1945年生于上海。16岁的他搬到西伯利亚的外祖母家,从此开始了音乐学院的求学生涯。他考入了伊尔库茨克音乐学院大提琴班,而后又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毕业后,他成为一名作曲家。2017年,著有《俄罗斯音乐家在中国》一书,其中详细记载了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中俄关系发展的漫长历史。

  只有那些真正喜欢音乐并愿为之奋斗的人,才能把音乐当职业。对他而言,音乐是一种呼唤,也是他一生的事业。他能够熟练地将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进行完美融合,并获得广泛认可。左贞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交响乐《小河淌水》(又称《少女与龙王》),改编自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一首民歌。

  尤里·希什金——奇妙的中国之行

  自1991年起,俄罗斯联邦荣誉艺术家、世界手风琴家联合会名誉副主席、罗斯托夫国立室内乐团独奏艺术家尤里·希什金开始了与中国的合作。

  尤里·希什金表示,“我有幸来到中国,完全是受到我国著名手风琴家、音乐教育家姜杰先生的影响。姜杰先生是中国第一所手风琴学校的校长。他是校长,也是老师;他是艺术家,也是商界精英。上世纪90年代,他设立了中国第一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邀请了俄方演奏家——遗憾的是,有些人出远门了,有的生病了。最终,我去了,成为了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苏联手风琴演奏家。令我十分不可思议的是,3000人的礼堂,竟座无虚席!”

  他说,2006年,当他第一次在上海音乐学院演出时,音乐学院的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15岁那年,我和父亲飞到北京,参加尤里·希什金的音乐会,现在我30岁了。音乐学院决定邀请这位音乐家来做上海音乐学院的名誉教授。”

  尤里·希什金曾滔滔不绝地谈起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第一次到访中国时,姜杰先生为他安排了一系列日程——与文化部部长会见、参观工厂、六小时的访谈、大师班授课……他曾乘坐带有苏联和中国国旗的汽车穿城而过。据他回忆,“当时到访中国的还有其他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的高级代表。如此盛况给我一种错觉,仿佛我与英国第50任首相约翰·梅杰一样,受到了同等礼遇”。从那以后,尤里·希什金经常访问中国。在30年间,他与姜杰在中国各地举办了近100场音乐会。

  奥克桑娜·雅科夫列娃——目之所及,皆为音乐

  “哥萨克圆舞曲”歌舞团是罗斯托夫国立室内乐团的下属团体。2012年6月,“哥萨克圆舞曲”歌舞团代表罗斯托夫州参加了中国“俄罗斯旅游年”框架内的“俄罗斯文化节”。带队赴华的罗斯托夫国立室内乐团经理奥克桑娜·雅科夫列娃分享着自己的西安之行,“表演的节目包括舞蹈和俄语歌曲,我们还额外准备了中文歌曲,因为中国人非常喜欢《莫斯科郊外的夜晚》这首歌。此外,我们还将顿河畔歌舞表演带到了‘俄罗斯文化音乐节’上”,在雅科夫列娃眼中“中国人民热情善良,陪同我们品尝当地美食、参观博物馆,秦始皇陵墓内的兵马俑令我们叹为观止”。

  我们之所以能来中国演出,完全得益于我们罗斯托夫州州长戈鲁别夫先生。州长先生非常支持拓展中俄两国文化合作的各类举措。

  雅科夫列娃以一位职业音乐人的目光,细致入微地观察中国,“和俄罗斯人一样,中国人永远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以微笑面对生活,真诚地与他人交流,开心的时候哈哈大笑。中国的晨练、广场舞、健美操、放风筝,在我眼中就是流淌的音乐”。

  雅科夫列娃十分喜欢中国的茶文化,在她眼中,“茶道是一门令人愉悦的艺术。品茶的礼仪蕴含着深远的含义,可以平静身心,疗愈伤痛,沉淀自身,积蓄力量。而且,品茶时一定要欣赏传统的中国古典音乐,音乐甚至比茶艺本身还要引人入胜。周围的鸟语啁啾、溪流潺潺、风吹林木与精美的茶具、充满中国古风的书画相得益彰,共同描摹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又饱含生命律动的图景。身处其中,手捧香茗,感受着人在草木中的芬芳与沉静。如此茶道、茶艺,比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都能引人入胜,令我在心中不断喝彩”。

  亚历山大·科隆塔耶夫——“音乐之都”哈尔滨

  2016年,应哈尔滨邀请,“顿河人”民族乐团前来参加“国际手风琴周”音乐节。据功勋艺术家亚历山大·科隆塔耶夫回忆,“音乐节在久负盛名的哈尔滨音乐厅举行,音乐厅可容纳2000名观众。演奏时无需麦克风,有专门的声音捕捉器和分配器创造特殊的音响效果”。

  他说,“在演出会场附近的街区,我和几位同事遇到了近50名拿着手风琴的孩子。接下来,我们都自发地加入了这场快闪行动。孩子们训练有素,边走边演奏俄罗斯乐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孩子们递给我同事一台手风琴,她开始演奏,我来歌唱。在场的中国人对这些旋律十分熟悉,随着歌声和琴声,有人轻声伴唱,有人驻足聆听……这一切就发生在大街上,那么自然,那么不可思议……我们走在大街上,随时随地能听到商店里传出的俄罗斯歌曲《卡林卡》《红莓花儿开》……”

  文化交流是了解一个国家的最佳途径。得益于中俄两国政府的共同推动,两国文化繁荣发展。70多年来,中俄两国的外交关系经受了艰辛的考验,历久弥坚,如今更是达到历史最佳水平,更加成熟稳定。相应地,中俄文化交流必将在此背景下乘势发展,开启新的征程。

  作者:罗斯托夫国立室内乐团信息政策与广告部编辑   别洛索娃·娜杰日达达尼利基·叶卡捷琳娜

责任编辑: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