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4日讯 为发挥水稻育秧大棚经济效益,肇源县民意乡建民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新途径,从相对的“冷资源”里面“再淘金”,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

建民村是民意乡较大的水田生产村,而每年水稻育秧大棚的有效利用时间只有短短的两个月。插秧结束后,就变成了大家不闻不问的“冷资源”。为改变这种现状,建民村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突破传统种植框架,二次利用闲置的育秧大棚种植上了周期短、成本低、见效快的大葱、黄豆等经济作物,把“冷资源”变成了“热效益”。

“我家这栋棚室种的是大葱,今年,按照每斤0.80元计算,我这儿不算大的棚室收益也得达到2700元左右。”村民姜文忠高兴地说。
土地被“激活”,产生了二次收益,村民的经济效益也跟着增加。同时,大棚的二次利用也让农民在传统大田作物种植的基础上挖掘到新的种植思路,为农民开创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建民村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种植模式,着力发展高效益经济作物的种植理念,扩大了特色经济作物栽培面积的同时,也提升了种植户的技术水平,实现了育秧大棚的“再淘金”。
责任编辑:张广义
图片新闻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