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7日讯 (记者 包海多)“1938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主力部队迅速摆脱敌人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这是牡丹江市中小学特色校本课里的内容,在这里上到老人、下到孩童,人人对八女投江的英雄事迹都耳熟能详,说上一段。
9月15日,记者跟随《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牡丹江市博物馆和烈士纪念馆。
英烈故事动心弦 参观者无不动容
“女烈士为了革命舍弃的太多了……”一位来自依兰县的大娘参观完八女投江第二展馆,擦拭着眼角的泪花。
这是牡丹江市博物馆和烈士纪念馆中最让人动容的展馆,它以八女投江为缩影,讲述牡丹江抗战十四年的艰辛历程。向人们展示了在这里战斗过的女英雄们的故事。
馆内的详实史料、历史照片、珍贵实物,充分展示了八女英烈对共产主义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党忠诚、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八女投江英烈的画像前,只有冷云一人拥有照片,其他女孩都只有画像,牺牲时,年龄最大的冷云也才只有23岁,最小的王惠民年仅13岁。3D全息影像前,播放着她们英勇就义的画面。
迎进来走出去 让红色教育走实走心
牡丹江博烈馆的建立,不仅填补了牡丹江市历史文化传承的空白,也为宣传牡丹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牡丹江的红色历史文化、渤海文化、民俗文化、流人文化等搭建了一个平台。自2011年开馆以来,接待中外参观者近六十万人次,与部队、学校等单位结成共建单位关系,成为牡丹江市重要的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
“我们在博烈馆能看到、查找到的这些英烈信息只是牡丹江抗战十四年来的一小部分,我们希望来到这参观的人能在此汲取历史的精华,接受精神的洗礼,将红色精神发扬光大。”牡丹江市博物馆和烈士纪念馆宣教科科长胡尧说。
为学好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自牡丹江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牡丹江市博烈馆开展了多重宣教活动,用“迎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红色教育走实走心。免费开展的苏亮博士讲党史公益讲座、党史知识竞答赠书活动、在八女投江烈士群雕旁举办的精品课程现场教学已累计举办100多场、进军营、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的“纪念馆走近你”系列活动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近年来,每年平均有6.8万人次走入博烈馆感受红色教育、党员精神。博烈馆还培训了一批批优秀的小讲解员,她们在锻炼胆量与口才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如今,每年的小小讲解员选拔活动都相当火爆。
多重活动让博烈馆成为牡丹江市“褒扬烈士、崇尚英雄、教育后人”的“主阵地”,同时,让“八女投江”这段抗联历史深入群众、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