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鹤岗
搜 索
【视频】鹤岗:红色教育引领全市 让红色教育薪火相传
2021-09-21 15:15:35 来源:东北网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东北网9月19日讯(记者刘嘉)近日,记者跟随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鹤岗市。

  兴山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我从业几十年以来,这部史诗巨作让我终生难忘。”记者见到国家一级编剧、鹤岗市艺术剧院创作员陈占国时,他仍沉浸在大型情景歌舞史诗《兴山记忆——党的光辉照我心》的一幕幕中。

  《兴山记忆——党的光辉照我心》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配合鹤岗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而推出,继大型音乐歌舞史诗《兴山记忆》后又一部精品力作。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鹤岗人民抗击日寇侵略、支援全国解放、开发建设边疆以及今天建设、发展家乡为线索,把抗联文化、垦荒文化、矿山文化融入到剧情当中,展示鹤岗在不同时期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抒发全市人民传承红色基因,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思想情感”。鹤岗市艺术剧院负责人刘芙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剧从今年4月份开始筹备,5月1日正式进场排练,总时长约1小时40分,演职人员达到420余人,其中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60多岁,演员结合了老中青幼,既有专业的演员,也有鹤岗的文艺爱好者。全剧分为序幕《花开向阳我心向党》、第一篇章《星星之火点亮兴山》、第二篇章《奉献之歌响彻鹤岗》、第三篇章《美丽鹤岗走进春天》及尾声《不忘初心走向辉煌》,由大型舞蹈、情景歌舞、大合唱、情景小品、情景对话、情景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组成,情景交融、时代气息强烈,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

  半条被子 我党和人民群众密不可分

  八十六年前,1934年11月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与部队走散的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女红军们看到家境贫寒的徐解秀家中连一条被子都没有,在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鹤岗市工农区团结街工委利民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孙乔是微电影《半条被子》的主创者,“我们从前期积累影视素材到剧本研讨、再创作、再提升、数次彩排、深入公园和辖区居民家中选场景,到后期在没有专业的导演和演员的情况下,首次创作微电影,克服了重重困难。”孙乔说。

  “所有演员都是第一次当演员,他们都是街道办事处普通党员,利用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背剧本、对台词、选场景,用深情的演绎,再现了三个女红军和瑶胞徐解秀既平凡而又崇高、美丽的人物形象,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一幕幕,呈现给广大党员干部”。孙乔向记者介绍。

  “半条被子”不仅是有形的实物,更是无形的精神,直观折射出共产党人不计得失、忘我无我的人格品质,“半条被子”精神乃“一条心”情怀,象征着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

  老飞机房城市变化的真实写照

  在鹤岗市,随着采煤沉陷区和城市棚户区的改造,昔日的危旧平房正被新建的楼房,广场,公园,绿地取而代之,如今,在市区已经很难见到成片的平房区。但有这样一片平房历史街区却被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兴山区的飞机房。

  飞机房又名俄式八角房,因俯瞰像飞机的形状而得名。飞机房是中苏友好时期为苏联专家建造的独栋式别墅,由苏联提供设计图纸,鹤岗煤建处于1958年施工建设。后为解决煤矿工人的住房问题,改建而成。现存飞机房共27栋,均为5户至6户为1栋的建筑格局。

  兴山区以保护为前提,积极通过市档案馆、矿史馆、博物馆等多渠道查找兴山历史、中苏友好方面的历史资料,分别打造出“梧桐河畔星星之火”、“星火相传使命在肩”、“开辟新纪元迈向新征程”三个兴山历史文化记忆馆,以及一个飞机房年代馆。

  一张张照片,一组组数据,一件件文物,一段段故事,多角度、全景式再现了鹤岗地区第一个地方党组织成立、东北抗日联军在鹤岗艰苦卓绝的斗争、鹤岗人民支援解放战争、中国医科大学和东北电影制片厂在鹤岗的工作历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鹤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赓续延安血脉,前赴后继、艰苦创业、拼搏实干,让城市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