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1月5日讯 11月3日,记者在龙南公安分局了解到,仅10月份一个月时间,辖区内就发生5起冒充身份类诈骗。民警希望通过案例提醒市民,让市民了解冒充身份类诈骗手段,切勿掉入电信诈骗陷阱。
假警察骗走近10万
前几天,居民小朱接到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市公安局的民警,称小朱的护照涉嫌非法入境,让她配合调查。随后,电话转接至哈尔滨市公安局的“王警官”。“王警官”称小朱的银行卡涉嫌洗黑钱,让小朱下载“讯飞听见会议”APP。
小朱进入会议室后,看到对方身穿警服,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要求关闭了电话、微信、短信的通知功能,对方还要求小朱在网贷平台申请大额贷款,以此来判断小朱是否涉嫌犯罪。接着,小朱下载了多个贷款软件,填写了自己的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等个人信息,而后将所有借款转到自己的银行卡内,小朱随后发现,银行卡内的钱款被转走近10万元。
提醒:公检法执法部门有严格的办案程序,不会通过电话调查所谓的涉嫌犯罪等问题,也不会相互接转电话,更不会以各种理由查看或接收你的个人钱款。
假客服骗走2.1万
10月的一天,市民小李接到自称是小米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小李之前购买的商品有质量问题,如果已经收到要立即办理退货,因为对方准确说出了商品名称和收货地址,小李便相信了。
小李赶紧添加了对方的微信,开始办理理赔手续。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小李扫码后进入“支付宝理赔”网页,接着输入自己的支付宝账号和密码进行登录。对方索要小李的银行卡号和姓名,表示稍后会打款过来,小李毫无避讳地告诉了对方,随后对方又让她填写了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又输入手机收到的验证码,本以为会等来退款,结果银行卡内的2.1万元钱被人转走,小李这时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提醒:切勿轻易相信来电的客服人员,扫来路不明的二维码,如有疑问第一时间通过电商官方客服平台进行咨询确认。
“网贷客服”诈骗1万多
无独有偶,市民小高也接到一个自称是客服的电话,不同的是,此次并不是网购商品的事,而是网贷的问题。
对方说小高曾在网上开通了网络贷款,如果现在不用了,让其配合工作办理注销。小高也记不清自己是否在网上申请过贷款。小高按要求添加了对方的QQ号,看到对方发来的工作证以及身份证,便相信了对方所说的话。
小高对网贷了解并不是很多,为了注销贷款,她就按照对方的提示进行操作。小高先是下载“云闪付”APP,贷款1000元提至银行卡内,而后又下载“快贷”APP,贷款10800元提至银行卡内。最后,按对方要求把钱转到一张指定的银行卡内。小高糊里糊涂地将两笔借款连同原银行卡内的2900元,一同转到对方提供的银行账户内。接着,对方就没有了音讯,此时小高损失14700元。★提醒:不存在注销网贷账户的操作,如果接到自称网贷平台工作人员的电话,务必提高警惕。
冒充快递设下刷单骗局
不久前,市民小艾收到自称是快递公司的人发来的短信,内容是可以免费领取电饭煲,短信内还有一个微信号。小艾添加微信号后,对方发来一个二维码,让她下载APP获取领取资格,小艾下载了一款APP,将自己的收货地址发给了APP中的接待员。
随后,接待员将小艾拉进一个微信群,群里有关注微信公众号等任务,小艾陆续做了几单任务,任务导师返还了本金和佣金。做第三单任务时,任务导师说小艾出错了,要做完惩罚单,然后一起返款,小艾这次投入了18000元钱,完成任务后,对方仍然没有返款。
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切莫贪图小便宜。网络刷单本身就违法,涉及资金交易更要提高警惕,以免掉入诈骗陷阱。
提醒:接陌生来电要小心
民警提醒市民,接听陌生电话、回复陌生短信时,一定要小心,很可能在几分钟时间内,几万元钱就没了。每种电信诈骗类型都有着特定的剧本,不法分子就是在剧本的要求下,搜集资料、寻找目标、扮演各种角色进行利诱,诱骗他人进入骗局。
不论是冒充什么样的身份、如何声情并茂的表演,所有诈骗的最终目的都是转账汇款。所以,只要对方跟你谈到钱,你就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转账?认识对方吗?是否需要打电话进行核实?这是不是一种诈骗陷阱?
民警强调,只要是陌生人的电话,就一定要小心,不要因为对方能说出你的名字或是其他个人信息,就轻易放下戒备。遇到自己不清楚的事情,不要急于按照对方的建议解决问题,最好先与身边的家人进行沟通,确认事情的真伪再做决定。如果发现疑似遭遇诈骗,要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大庆晚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