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我们的故事 |
参评项目 |
重大主题报道 |
||||
体裁 |
新媒体系列报道 |
||||||
语种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施晓东、王刚、宋巍 王巍、王辉、张锐 |
编辑 |
印蕾、宋蔚、强锐 |
||||
原创单位 |
东北网 |
刊播单位 |
东北网 |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刊播日期 |
2021年7月19日-2021年8月24日 |
|||||
新媒体作品填报网址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2021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20周年,省政府新闻办联合省外办、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共同举办“共话中俄友谊——我们的故事”征文活动,东北网开设中俄双语征文专题《我们的故事》,专题采用中俄双语形式,文图并茂展示中俄两国优秀征文作品。专题主视觉采用中国结、俄罗斯套娃等传统元素突出两国文化及友好关系,双语页面清新简洁、便于中俄网友阅读,专题访问量达到5734513人次,广受两国网友好评。 |
||||||
社 会 效 果 |
稿件被俄罗斯报网站、勘察加半岛网站等俄媒转载,同步在VK、脸书、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推发,受到海外网民点赞留言,为宣传两国睦邻友好、增进中俄人民间友谊架起桥梁。 |
||||||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
东北网俄文频道目前与俄罗斯20多家媒体开展内容互换、对等宣传、共同采访等方面的合作,影响越来越大。本专题发挥东北网既有传播优势,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集纳中俄双语优秀征文稿件60余篇,全面、客观讲好中俄睦邻故事,为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做好网络宣传,助推中俄友好。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2年 月 日 |
俄罗斯在魂中国在心
https://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21/07/19/058681879.shtml
中俄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两国传统音乐交相辉映,互通互融。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以及广受欢迎的《卡林卡》《喀秋莎》《红莓花儿开》早已融入了中国日常音乐表演的节目单。生活就是一场合唱,大国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由一个个人来创造。
左贞观——西洋乐器与中国民乐的完美融合
俄籍华裔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左贞观,1945年生于上海。16岁的他搬到西伯利亚的外祖母家,从此开始了音乐学院的求学生涯。他考入了伊尔库茨克音乐学院大提琴班,而后又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毕业后,他成为一名作曲家。2017年,著有《俄罗斯音乐家在中国》一书,其中详细记载了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中俄关系发展的漫长历史。
只有那些真正喜欢音乐并愿为之奋斗的人,才能把音乐当职业。对他而言,音乐是一种呼唤,也是他一生的事业。他能够熟练地将西洋乐器与中国传统乐器的声音进行完美融合,并获得广泛认可。左贞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交响乐《小河淌水》(又称《少女与龙王》),改编自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一首民歌。
尤里·希什金——奇妙的中国之行
自1991年起,俄罗斯联邦荣誉艺术家、世界手风琴家联合会名誉副主席、罗斯托夫国立室内乐团独奏艺术家尤里·希什金开始了与中国的合作。
尤里·希什金表示,“我有幸来到中国,完全是受到我国著名手风琴家、音乐教育家姜杰先生的影响。姜杰先生是中国第一所手风琴学校的校长。他是校长,也是老师;他是艺术家,也是商界精英。上世纪90年代,他设立了中国第一届国际手风琴艺术节,邀请了俄方演奏家——遗憾的是,有些人出远门了,有的生病了。最终,我去了,成为了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苏联手风琴演奏家。令我十分不可思议的是,3000人的礼堂,竟座无虚席!”
他说,2006年,当他第一次在上海音乐学院演出时,音乐学院的副校长在致辞中表示,“15岁那年,我和父亲飞到北京,参加尤里·希什金的音乐会,现在我30岁了。音乐学院决定邀请这位音乐家来做上海音乐学院的名誉教授。”
尤里·希什金曾滔滔不绝地谈起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第一次到访中国时,姜杰先生为他安排了一系列日程——与文化部部长会见、参观工厂、六小时的访谈、大师班授课……他曾乘坐带有苏联和中国国旗的汽车穿城而过。据他回忆,“当时到访中国的还有其他国家政治、经济领域的高级代表。如此盛况给我一种错觉,仿佛我与英国第50任首相约翰·梅杰一样,受到了同等礼遇”。从那以后,尤里·希什金经常访问中国。在30年间,他与姜杰在中国各地举办了近100场音乐会。
奥克桑娜·雅科夫列娃——目之所及,皆为音乐
“哥萨克圆舞曲”歌舞团是罗斯托夫国立室内乐团的下属团体。2012年6月,“哥萨克圆舞曲”歌舞团代表罗斯托夫州参加了中国“俄罗斯旅游年”框架内的“俄罗斯文化节”。带队赴华的罗斯托夫国立室内乐团经理奥克桑娜·雅科夫列娃分享着自己的西安之行,“表演的节目包括舞蹈和俄语歌曲,我们还额外准备了中文歌曲,因为中国人非常喜欢《莫斯科郊外的夜晚》这首歌。此外,我们还将顿河畔歌舞表演带到了‘俄罗斯文化音乐节’上”,在雅科夫列娃眼中“中国人民热情善良,陪同我们品尝当地美食、参观博物馆,秦始皇陵墓内的兵马俑令我们叹为观止”。
我们之所以能来中国演出,完全得益于我们罗斯托夫州州长戈鲁别夫先生。州长先生非常支持拓展中俄两国文化合作的各类举措。
雅科夫列娃以一位职业音乐人的目光,细致入微地观察中国,“和俄罗斯人一样,中国人永远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以微笑面对生活,真诚地与他人交流,开心的时候哈哈大笑。中国的晨练、广场舞、健美操、放风筝,在我眼中就是流淌的音乐”。
雅科夫列娃十分喜欢中国的茶文化,在她眼中,“茶道是一门令人愉悦的艺术。品茶的礼仪蕴含着深远的含义,可以平静身心,疗愈伤痛,沉淀自身,积蓄力量。而且,品茶时一定要欣赏传统的中国古典音乐,音乐甚至比茶艺本身还要引人入胜。周围的鸟语啁啾、溪流潺潺、风吹林木与精美的茶具、充满中国古风的书画相得益彰,共同描摹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又饱含生命律动的图景。身处其中,手捧香茗,感受着人在草木中的芬芳与沉静。如此茶道、茶艺,比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都能引人入胜,令我在心中不断喝彩”。
亚历山大·科隆塔耶夫——“音乐之都”哈尔滨
2016年,应哈尔滨邀请,“顿河人”民族乐团前来参加“国际手风琴周”音乐节。据功勋艺术家亚历山大·科隆塔耶夫回忆,“音乐节在久负盛名的哈尔滨音乐厅举行,音乐厅可容纳2000名观众。演奏时无需麦克风,有专门的声音捕捉器和分配器创造特殊的音响效果”。
他说,“在演出会场附近的街区,我和几位同事遇到了近50名拿着手风琴的孩子。接下来,我们都自发地加入了这场快闪行动。孩子们训练有素,边走边演奏俄罗斯乐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孩子们递给我同事一台手风琴,她开始演奏,我来歌唱。在场的中国人对这些旋律十分熟悉,随着歌声和琴声,有人轻声伴唱,有人驻足聆听……这一切就发生在大街上,那么自然,那么不可思议……我们走在大街上,随时随地能听到商店里传出的俄罗斯歌曲《卡林卡》《红莓花儿开》……”
文化交流是了解一个国家的最佳途径。得益于中俄两国政府的共同推动,两国文化繁荣发展。70多年来,中俄两国的外交关系经受了艰辛的考验,历久弥坚,如今更是达到历史最佳水平,更加成熟稳定。相应地,中俄文化交流必将在此背景下乘势发展,开启新的征程。
作者:罗斯托夫国立室内乐团信息政策与广告部编辑别洛索娃·娜杰日达达尼利基·叶卡捷琳娜
俄罗斯学生步入中国感悟泱泱中华的魅力
https://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21/07/28/058688102.shtml
一提到中国,脑海里会浮现什么?是庞大的人口规模,还是笔墨酣畅的书法?是少林武僧,还是悠久的历史?是神秘的西藏和“中国金字塔”的未解之谜,还是诸如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丝绸、瓷器等实用的发明?具有5000年文明的中国深深吸引了大学时代的我,由此,我便开始了中国之旅。
来到中国
我曾就读于世界经济系国际经济关系专业,大一结束后,我开始思索,如何能成为一名有脱颖而出的经济学家……世界上还有比中国更大的经济体吗?当然没有!因此,我选择了汉语作为未来职业生涯。我选择中国和汉语不是一时兴起、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
2010年,我19岁。那年暑假,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北京。此后三年,每逢暑假我都来北京学习汉语,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对于留学生而言,那是我轻松愉悦、无忧无虑的时光。
2013年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参加了长期的语言进修课程,逐步沉浸在中国文化的魅力中,开启了独立生活。独立生活并不像暑假时那样轻松,学习、上课、考试、就医,我的生活和中国人紧密相连。此外,还要应付生活中的各项琐事,要找房子、与房东交流、跟中介谈价、同邻居沟通,还要去市场买菜、到银行办业务,总之要和形形色色的中国人打交道。所有这一切,都融入了我的“中国生活”,我需要像中国人那样思考和行动。
适应中国
我认为,任何环境都是可以适应的,这完全取决于我们想要什么以及我们对“国外生活”有怎样的期望。我在北京的生活安心舒适,北京有我想要的一切。但我不能说每个人都能百分百适应“中国化”的生活方式,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惯和风俗。总之,关于中国人的性格特质我们可以谈论很多。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即使在同一城市、同一条街,也可以遇到不同的传统、习惯和风俗。
生活在中国
我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习得了——心平气和——这一重要品质。中国人波澜不惊,他们不因琐事而焦虑紧张,也不像我们因某些事而强烈冲动。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中国人永远泰然自若,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中国人平静镇定的面孔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每当遇到突发状况,我都努力尝试从容应对。
起初,这种平静宁和的生活方式对我来说很难实现。我已经习惯了“横冲直撞”“无所顾忌”和“开门见山”,我不像中国人永远都是那么“慢条斯理”和“含蓄内敛”,我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后来,我意识到,这就是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思维方式,即需要积蓄精神力量,不能做无谓的消耗。
交流在中国
语言障碍对我来说从不是什么难事。在中国,有很多外国人,我们经常用英语交流。当无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总想掺杂其他语种,来使我们的交流更加丰富有趣,或者干脆借助电子词典和翻译软件。
在这方面,和中国人打交道非常简单,他们对学习汉语的外国人非常友好,因此与他们交流不会有太大的压力。他们总是竭尽全力地帮助我们,会放慢语速,留给对方思考的时间,并努力简化自己的语言。此外,很多教育程度良好的中方人士都懂外语,尤其以英语居多。因此,在中国学习汉语比较简单,在这里可以从容、大胆地进行语言练习。
融入中国
强烈的学习动力、与当地居民紧密沟通,这对我有一定的帮助。既然决定了来到另一个国家,也就意味着必须要融入这个国家,与当地人交朋友。中国人很愿意与外国人分享他们的文化,乐于讲述自己的文化、历史和习俗。
中国人热爱祖国,珍视取得的一切成就,我非常欣赏这一点。他们怀着深沉的爱,带着满腔的热忱来讲述这一切,使我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中国。
来到中国,就一定要养成一些中国习惯。我尝试着学一些中国传统的娱乐方式,比如武术、太极拳、麻将。我也尝试着和着音乐起舞,就像中国人习惯于晚上在院子里或商贸中心门前的广场上起舞一样,这是非常有趣并充满活力的运动。而且,参与广场舞的大多是45岁以上的女士们。
寻找中国共同点
世界上所有人都是相似的。我们会因同样的事而感受到喜悦和悲伤,自豪和失望。虽然存在“特性”和“个性”,但是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一样的。
中国和俄罗斯有着类似的节日。比方说中国的传统新年——春节与俄罗斯的谢肉节(又称“送冬节”)在相近的时间举办,也具有相似的意义——都是在辞旧迎新之际,送别严冬,盼来暖春。俄罗斯人圣诞节期间喝蜜粥(主料为大米、蜂蜜、葡萄干),中国则在相近的时间庆祝腊八节,喝腊八粥。再如,俄罗斯的孩子们绘制彩蛋迎接复活节的到来,鸡蛋在中国的端午节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且两个节日都在暮春初夏时节。
在中国度过的每一年都具有特殊意义,这些都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里。这是一个令人赞叹又非同寻常的国家,她以广博的胸怀接纳每一个人,我在中国的生活风采奕奕、暖意融融。
作者:顿河国立技术大学国际合作处工作人员鲍戈佐娃·维克多利亚
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传承弘扬中俄友谊
https://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21/08/24/058706949.shtml
近20年来,中俄关系披荆斩棘、一路高歌,从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再到“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始终保持高水平运行,已发展为当今世界上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一组大国关系。作为从事对俄工作22年的“俄语人”,见证了中俄两国关系经历的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回眸这段历史巨变,与俄语的不解之缘到毕生事业追求,更多的是万千感慨。
心存梦想与俄罗斯的“美丽”邂逅
“中俄两国人民间深层的相互认知和理解可以从语言文化开始”。作为一个世界大国,俄罗斯不仅国土广袤、资源丰富,而且拥有举世瞩目的丰厚文化和充满魅力的俄语。俄罗斯人常说,俄语是俄罗斯的,也是世界的,可见俄语是俄罗斯人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软实力。回想起来,与俄语结缘是偶然,也是必然。1991年是苏联解体后的第二年,我只身一人赴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管理大学留学,开始接触一个陌生的环境,犹如在一条漆黑漫长的隧道中,独自摸索前行。学业压力、语言不通、社交障碍……每一项都让人崩溃,尤其在俄文教授的专业课堂上,犹如鸭子听雷,不知所云。为克服学业困难,白天认真听课,虚心向俄罗斯同学求教,晚上借阅俄罗斯同学笔记,如此反复几百个日夜,“笨鸟先飞”的我终于培养了能够速记俄语课堂笔记、及时消化吸收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初的俄罗斯求学之路是艰难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与家人朋友联络感情只能是“鸿雁传书”,邮寄一封信到家里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拨打一次有线电话相当于半个月的生活费……一个学期内基本处于“失联”的状态,独自承受“每逢佳节”与亲朋无法联络的伤感。苏联刚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动荡,贫富分化严重,老百姓冰天雪地排长队还买不到一点面包,一个月一箱通心粉拌酱油的日子记忆犹新!当彷徨与不安时刻萦绕内心之际,扪心自问,当前的道路还能走多久?人生在于选择,人生的痛苦在于没有选择。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勇敢地承受,幸福抑或痛楚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说“人生就像一场舞会”,那么感谢那个“教会我最初舞步的人,虽然未能陪我走到散场。”
20世纪90年代初的俄罗斯求学之路是艰难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与家人朋友联络感情只能是“鸿雁传书”,邮寄一封信到家里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拨打一次有线电话相当于半个月的生活费……一个学期内基本处于“失联”的状态,独自承受“每逢佳节”与亲朋无法联络的伤感。苏联刚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动荡,贫富分化严重,老百姓冰天雪地排长队还买不到一点面包,一个月一箱通心粉拌酱油的日子记忆犹新!当彷徨与不安时刻萦绕内心之际,扪心自问,当前的道路还能走多久?人生在于选择,人生的痛苦在于没有选择。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勇敢地承受,幸福抑或痛楚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说“人生就像一场舞会”,那么感谢那个“教会我最初舞步的人,虽然未能陪我走到散场。”
留学期间,有幸师从苏联和俄罗斯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俄罗斯运输学院院士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格罗莫夫教授,并得到复旦大学唐朱昌教授给予的论文学习指导,聆听专家教诲,感悟大师风采,受益匪浅。多年来,时常会怀念起这份俄罗斯同窗的情谊,感恩俄罗斯同窗和导师给予的关怀和帮助。
爱默生说:“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去哪里,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苏格拉底也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也许它今天无法实现,明天也不能。重要的是,它在你心里。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
尽己所能当好中俄友好的践行者
1998年末,我被分配到大庆市外事办公室从事俄语翻译工作,对俄交往工作的不解之缘从此开始。近年来,多次参加国家级展会,如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北京举办的“2000中国友好城市国际大会”、俄罗斯秋明市“第十四届国际石油天然气展览会”、俄罗斯秋明(中国大庆)商品展销会、五届中俄博览会和二十余届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俄罗斯远东经贸推介会、俄罗斯商务日等外事活动;多次接待省、市重要外事团组,如俄罗斯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普利科夫斯基(副总理级)一行、俄罗斯秋明州政府代表团、俄罗斯驻沈阳总领事一行、俄罗斯驻哈尔滨总总领事一行等重要团组;参与中俄医疗合作项目——中俄眼病诊疗中心的跟踪落实、翻译洽谈工作;开展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巩固与俄罗斯秋明市的友好关系,促成“俄罗斯秋明工业大学大学生建筑设计成果展”在我市的举办;为高等院校开展对俄合作牵线搭桥,提供翻译支持,相关院校已与秋明工业大学开展密切的教育往来与合作等。
犹记那些万里奔波参加会谈披星戴月的日子、那些挑灯夜战为双方协议字斟句酌的日子、那些夜以继日联络和沟通的日子……所有的一切,都化作积累与沉淀,成为人生道路的宝贵财富。
砥砺前行为增进中俄友谊贡献力量
习近平主席强调,“巩固中俄世代友好的任务任重道远,没有休止符。”外事工作处在对外开放合作最前沿,地位愈加重要。外事工作者重任在肩,更须砥砺奋进!
从事对俄工作22年,深感要做好对外交往工作,必须融入感情,外事工作者也要像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样,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成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这句中国古诗来展望中俄友好关系前景。“一朵浪花不过是沧海一粟,只有融入大海才能彰显其魅力”,我们也犹如一滴水,只有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以增进中俄友谊为己任,汇成中俄友谊的海洋,才能够托起中俄友好的大船乘风破浪、继续远航……
作者:大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欧亚科科长于锋
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作品完整目录
作品标题 |
《我们的故事》 |
||||||
序 号 |
单篇作品标题 |
体裁 |
字数/时长 |
刊播日期 |
刊播版面 |
备注 |
|
1 |
俄罗斯在魂 中国在心 |
文字 消息 |
2210字 |
202107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代表作 |
|
2 |
圣彼得堡来了女驸马 |
文字 消息 |
2941字 |
202107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3 |
真情无疆界 |
文字 消息 |
1303字 |
202107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4 |
友谊的“钢铁”见证 |
文字 消息 |
2193字 |
202107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5 |
中国之行 |
文字 消息 |
2664字 |
202107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6 |
茉莉 |
文字 消息 |
2714字 |
202107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7 |
闺蜜 |
文字 消息 |
1154字 |
202107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8 |
不一样的青春旅程 ——从“东方莫斯科”到西西伯利亚 |
文字 消息 |
2493字 |
202107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9 |
我们只是外表不同 |
文字 消息 |
2534字 |
20210720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10 |
“人民友谊”见证人——王耀臣 |
文字 消息 |
2596字 |
20210722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11 |
追忆恩师阿芙兰姆科娃·伊丽娜 |
文字 消息 |
2270字 |
20210722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12 |
俄罗斯学生步入中国 感悟泱泱中华的魅力 |
文字 消息 |
1931字 |
20210728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代表作 |
|
13 |
伟大的中国耐心 |
文字 消息 |
2033字 |
202108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14 |
追忆季塔连科院士 |
文字 消息 |
1524字 |
202108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15 |
中国问答 |
文字 消息 |
1032字 |
202108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16 |
感恩一路有你相伴 |
文字 消息 |
2773字 |
202108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17 |
我的俄罗斯记忆 |
文字 消息 |
2066字 |
202108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18 |
我的中国记忆 |
文字 消息 |
1471字 |
202108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19 |
我们如何学习中文? |
文字 消息 |
1606字 |
202108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20 |
俄语伴我行 |
文字 消息 |
1702字 |
20210819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21 |
遇见中国:那些值得铭记的人和事 |
文字 消息 |
5033字 |
20210824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
22 |
始终胸怀“国之大者” 传承弘扬中俄友谊 |
文字 消息 |
2236字 |
20210824 |
东北网 专题频道 |
代表作 |
|
1.附在参评作品推荐表后。2.三篇代表作必须从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中各选1篇,并在“备注”栏内注明“代表作”字样。3.填报作品按发表时间排序。4.音视频内容,应填报时长。5.广播、电视、新媒体作品在“刊播日期”栏内填报播出日期及时间;在“刊播版面”栏内填报作品刊播频道、频率、账号和栏目名称。此表可从中国记协网www.zgjx.cn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