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9日讯 科技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中国一重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一重时的嘱托,走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站在世界装备制造技术最前沿,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取得了较大进步。

在中国一重厂区一座老式小楼外,“重型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能源重大装备材料研发中心”两块牌匾格外显眼,中国一重部分重大技术成果的转化,均诞生在这座不起眼的小楼中。“创新成就梦想,科技引领未来”12个蓝色大字被张贴在科技部的墙上,时刻提醒着中国一重科技工作者前行的方向。
“大家一起来讨论下,上周遇到的技术难题,我们应当如何破解,大家都踊跃发言,开拓下思路。”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总经理聂义宏照例主持着例会,讨论总结以及部署近期科技攻关相关工作。
聂义宏有着海外留学的经历,并在金属材料方面有着独特见解,在其任职科技部的这段时间内,为了激发广大员工科技创新意识,积极向集团公司献言献策,按照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改革要求,分级建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相关办法,强化科研人才激励机制,连续组织召开两次科技创新奖励大会,对科技人员进行正向激励,培育和营造了良好的科研创新文化。
同时,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制定并完善“十四五”科技规划,明确“两个三年”行动目标,创建“4461”全员全方位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明确了“面向国家战略需要、公司发展战略需要、解决产品技术质量瓶颈需要”三个管理维度和“工程化研究、产业化研究”两个研发层级,即“3+2”体系管理模式。深度开展协同创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着力打造核电等5个装备领域创新联合体。统筹推动设计研发平台、制造基地技术转化平台、战略协作研发平台、协同客户应用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中国一重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地方,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完善重大装备制造创新缺口,实现了多设备的制造能力,完成了国产装备替代进口。先后完成国家示范工程“CAP1400”和“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任务,成功为“华龙一号”主管道提供全套锻件供货,实现了自主开发主管道空心锻造工艺工程化零的突破,实现了我国三代核电核岛一回路主设备及常规岛主要大型锻件全部国产化;世界最大715吨特大钢锭制造的1000兆瓦级核电机组常规岛整锻低压转子锻件,经行业专家鉴定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地位,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与技术封锁。
在不断强化自主创新的同时,中国一重逐年加大协同创新力度。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和“以我为主”原则,着力打破封闭守旧思维,积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与国内10余家企业、院校实现强强联合,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与钢铁研究总院共建“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黑龙江省高端核电装备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具有颠覆性技术的超大型挤压设备及工艺技术,成功与中科院金属所联合申报“基于构筑成形技术的核电锻件研制和开发”国家科技部及能源局核电重大专项等。
对于未来的发展,中国一重将继续履行央企使命,不断深化自主创新,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坚定不移瞄准世界发展前沿,攻克高端重大装备制造关键技术,打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掣肘,以新气象、新作为、新担当助力建设制造强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