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搜 索
我和我的家乡丨王凤蛟:手握“柳叶刀”,在深爱家乡做热爱事业
2022-10-06 09:38:00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杨帆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编者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10月1日起,东北网策划推出“我和我的家乡”系列报道。对一直工作、生活在黑龙江的平凡人,对他们不平凡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扫描、刻画和挖掘,感受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建设家乡的坚定信念,以及对家乡的深沉热爱和深情告白。

  东北网10月6日讯(记者 杨帆)授课教学、胸外科手术、医学科研……忙忙碌碌一整天,这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凤蛟的日常,教室—手术室—实验室三点一线勾勒他简单的生活轨迹。同时,作为高校教师,“85后”的他还肩负哈医大影像学本科、住培学员的授课及考核任务。“他就是行走的小马达,仿佛永远都不知疲惫。”他的同事常这样说。

  教学手术科研忙 成果应用助临床

  “我的老家在大庆,高考到哈尔滨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医学本硕七年制,毕业也有很多去南方工作的机会,但这份对冰天雪地的热爱,对家乡的留恋,让我没有犹豫的留下来,在哈尔滨继续工作、生活。”王凤蛟说,毕业后又继续攻读了医学博士,现在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任副主任医师,成为了一名有着十余年胸外科手术经验的“85后”青年医师。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任副主任医师王凤蛟正在手术。

  万次咨询、千次问诊、百次义诊……在每一次与患者的接触中,他都耐心、细致地向民众普及肺结节、肺癌预防等知识,这也是王凤蛟平时工作的一部分。作为科室青年杰出医师,他操刀上千台胸外科手术,一次次带领患者战胜肿瘤。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和同事、学生们通力合作,潜心钻研“单孔胸腔镜肺叶袖状切除术”等新技术,获省卫健委三等奖2次,该技术也成功应用于临床医学救治。同时,“LAP Mentor虚拟手术仿真系统在腔镜外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科研课题也先后获得5项省厅级科研立项及6篇SCI学术文章,医学科研道路上王凤蛟医生留下了坚实的足迹。

  引领学生做双创 医学人才新培养

  “我平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作为青年教师,我也会带领学生投入‘新医科+新工科’产学研相结合的双创热潮中。”作为双创导师,他鼓励学生参加由教育部、团中央主办的“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双创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两项最高规格双创赛事,并取得国家铜奖2项、省金奖3项、省银奖2项。他指导学生们申报教育部的“国创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共取得3项国家级大创立项,转化十余项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其中《控糖宝——国产动态血糖监测设备项目》和《针对肺癌可预测分子药物靶点的一体化阅片设备》项目,在王凤蛟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法定代表成立科创公司,进行项目的落地实施与盈利。

王凤蛟带领学生进行日常查房。

  同时,黑龙江省高校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邀请他担任省双创专家库专家,并且主持黑龙江省教育厅“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互联网+”大赛获奖项目经验探索医学生双创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为龙江培养复合型医学双创人才进行发掘与引领。

  外科手术迎微创 数字医疗遍龙江

  在王凤蛟的眼中,龙江的医疗服务水平在近十年有着今非昔比的变化。“记得2012年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那时候做胸外科手术还是传统的开放手术,手术切口达到十多厘米,患者需插入拇指粗细的引流管,术后疼痛在所难免,我们大夫也看得十分心疼。”王大夫如是说。随着外科手术步入微创时代,龙江数字医疗为龙江百姓治病看病带来福音。“现在我们的胸腔镜手术升级为3厘米手术切口,米粒粗细的引流管,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加之,胸腔镜手术镜头可以360度旋转,1.5倍放大,手术更加精细,肺癌得以根治。同时术后融入快速康复理念,3日即可拔出胸引管,7日即可出院,出院费用也显著降低。”说起这些,王凤蛟大夫显得神采奕奕。

  近年来,各个医院大力建设数字医疗、智慧医院等“互联网+”平台,解决了疫情期间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国家力推药品、耗材集采,极大降低了治疗费用,避免了因病返贫;龙江多家医院引入“达芬奇”机器人,并且广泛地应用于各类外科手术,开启了微创领域的新纪元。“从小就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大美黑龙江,留在自己热爱的家乡,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我想着应该是一生中最大的幸事。”王凤蛟笑着说。

责任编辑:王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