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会人员在参观大豆制品。
黑龙江日报11月18日讯 在首届中国(黑龙江)国际绿色食品和全国大豆产业博览会上,原本对大豆的认知被打破,这颗豆子不仅能做成豆粉、豆浆、豆油、素肉等食品,如今更被广泛地应用到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
一豆“千面”的背后是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不但赋予了豆子百千变化,更使其身价倍增。
大豆设计加工能力居全国第四
蛋白粉、豆干、饮品、洗洁精、药品……在禹王生态食业有限公司的展台前,摆放着一系列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的展品,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目光。技术总监王笛告诉记者:“我们公司在宾县和肇东市都设立了分厂,龙江大豆加工适用性全国最好,乳化性、亲水性、亲油性、凝胶性等都非常好,是生产加工组织化蛋白、大豆磷脂等深加工产品的重要原料。”
他说:“我们在将大豆低温脱溶后,进行深加工。低温豆粕可以制成纤维粉和大豆蛋白,大豆蛋白可以继续延伸制成素肉、各种蛋白粉等。”
这还不算完,大豆蛋白的副产物大豆纤维和豆清水仍能继续被开发利用。以豆清水为例,在提取蛋白后,还含有很多低聚糖成分、小分子蛋白等,因此其可以制成淀粉酶等。
大豆中含有的大豆皂荚还可以制成洗手液和洗衣液;大豆β—淀粉酶除了可以用在食品方面,更可以用在工业方面;胰蛋白酶抑制剂则用于医疗领域……通过多级利用所产生的高附加值产物,已经让大豆身价百倍。
近年来,我省深入落实“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豆加工产业链条由过去的单一以大豆压榨为主向大豆食品加工不断延长,全省大豆设计加工能力近1350万吨,居全国第四位。齐齐哈尔山松、黑龙江隆腾、黑龙江弘正等一批大豆加工龙头企业落户龙江。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即便是销售原粮,一些企业也没少在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
北大荒集团嫩江农场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产业营销部部长徐永涛说,因为豆皮嘌呤值很高,他们采取冷剥去皮技术,将大豆去皮,并完全保留住了大豆的营养价值。
科技赋能产业链延伸
在大豆板块黑龙江展区,记者注意到这里将大豆的用途归纳的明明白白,蛋白磷脂、精细化工、豆浆豆粉、发酵制品……每个区域摆放着代表产品,并附有详细的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展区,还设有大豆精深加工科技成果展,包括蛋白活性炭、蛋白凝胶,蛋白粉、药食同源大豆系列产品、植物肉等共计16项精深加工。
来来往往咨询的参展商络绎不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几天询问的客商特别多,对一些成果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围绕延伸大豆产业链,黑龙江省级财政投入2108万元,大力开展大豆精深加工技术研发推广,组织实施“大豆蛋白肉食品加工技术集成与新产品开发”等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项目5项。
其中,东北农业大学采取国际最先进的生物解离工艺,最大程度保存产品的天然功效,开发出的大豆异黄酮、大豆低聚糖、大豆皂苷、大豆膳食纤维等功能性植物天然提取物,产品成分明确,纯度高、安全性高、保健功效显著。黑龙江中医药研究院将生物发酵技术引入中药加工领域,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大豆及药食同源中药复合菌纯种定量发酵技术,在肠道菌群与健康国际前沿研究方向上迈出了新步伐。
主攻方向建链延链强链
我省是全国大豆生产第一大省,且农业科技实力雄厚,拥有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大豆种质改良分中心、国家大豆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大豆栽培重点实验室、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东北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中国农科院黑河大豆研究中心、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大豆)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近20个;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省农业科学院、省农垦科学院和北大荒垦丰种业等多家单位致力于大豆生产加工技术研究,建有一支31人的省级大豆产业协同创新推广体系专家团队,形成了覆盖我省的大豆科技创新队伍。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我省下步将以建链延链强链为主攻方向。一是做强大豆食品产业链,大力发展豆油、调和油、人造奶油等系列产品,积极发展绿色有机豆粉、豆乳等系列产品,围绕大豆磷脂、低热量油脂、VE和脂肪酸开展精深加工,发展保健食品,推动即食豆制品提档升级;二是延伸发展大豆蛋白产业链,围绕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蛋白延链建链,积极开发人造肉、化妆品、营养品、蛋白质保健品等系列产品;三是深度开发豆粕产业链,开发大豆皂苷、异黄酮、低聚糖、多肽等系列产品,建设新兴产业链。
此外,将重点在黑河、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双鸭山、绥化等区域,建设大豆精深加工园区,打造大豆食品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