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搜 索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黑龙江省候选人公示
2024-02-23 09:35:58 来源:东北网-极光新闻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极光新闻

  ”候选人推荐工作要求,结合我省“龙江好人”评议结果,坚持正确导向、面向基层、优中选优、公平公正的原则,经各地各系统推荐、资格核查、综合评审筛选,推荐以下12人作为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候选人。公示期2024年2月22日—2024年2月26日。

  如对公示人选有不同意见,请于公示期间反映。反映情况要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须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应署名并提供联系方式。

  受理电话:0451—55671205。

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黑龙江省候选人事迹

“修鞋哥哥”身残志坚32年矢志不渝学雷锋做好事

——佳木斯市陈忠安

  陈忠安,男,196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佳木斯市桦川县居民,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凭一己之力,经营一家修鞋店32年。32年间,他用勤劳和毅力撑起了修鞋店,为学生、军人、老弱病残者免费修鞋、修拉锁4万余人次,累计价值10余万元。他还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先后为贫困学生和灾区群众捐款捐物1万余元,当地学生和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修鞋哥哥”。先后当选2023年第二季度“龙江好人”,荣获2023“感动龙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身残志坚,一双巧手撑起不凡人生

  陈忠安患小儿麻痹双腿残疾,母亲去世得早,生活很不容易。学生时代,从家里到学校,别人几十分钟的路程,他要走上一两个小时。几十里地,常常磨破了他的双手。老师和同学们了解情况后,主动帮他洗衣服、打饭、背着他上学放学,经常鼓励他,给予他信心,希望他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老师同学们的善举,让“学习雷锋,知恩图报”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

  为了能自食其力,1989年,陈忠安独自一人摇着特制的轮椅从农村来到了桦川县城。在瑟瑟秋风中,穿一身单薄衣裳的他,顿时涌上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刚毅,面对如血的残阳,他告诉自己: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走出一条人生路来!经过几番辗转,他花60元钱从一位“小浙江”手中买下了一套修鞋家什,没有师傅言传身教,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从向别人“偷艺”到笨手笨脚地自己操作,陈忠安可谓是受尽了苦头。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他只能用手臂作为支撑点,尽量减少对腰部的依赖,他的手也因此经常被机器扎得血肉模糊,但他依然咬牙坚持。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终于练就了一手过硬的修鞋技术。

  倾心助人,一个店规让他恪守至今

  1991年,陈忠安在县里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依托两楼中间缝隙盖起了一个修鞋店,在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工作间建立了“信誉修鞋店”。自此,陈忠安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陈忠安被学生们称为“修鞋哥哥”,还要从他的一次经历说起。有一天,一个学生带着一脸忧伤走进了陈忠安的小鞋铺,脱下带着补丁的鞋要修,还要修补洗得发白的书包。陈忠安说,修这些得1块钱。学生说,他只有5毛钱可以付修鞋钱,另外10块钱还要给患病的母亲抓药。听到孩子的话,陈忠安心里很不是滋味,将接到手中的5毛钱退了回去,语重心长地说:“你是个好孩子,好好学习,就是对母亲的最大回报,抓紧去买药吧。以后,再修鞋或者修书包,就到大哥哥这来,一分钱不要,回去再告诉家庭生活紧巴的同学,要修补个啥,就到大哥哥这来,一切免费。”自此,陈忠安就立下店规:免费为贫困家庭的孩子修鞋修拉锁,周末学生修鞋修拉锁一律免费,老弱病残和军人一律免费。陈忠安说:“我是在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才能在县城开个小鞋店。我既然能用我这双手养活自己,也应该用这双手为社会做点儿什么,哪怕是一丁点热、一丁点光,也能证明我不是个废人,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很快,陈忠安的“信誉修鞋店”就成了附近学生们的“驿站”。学生们来修鞋,陈忠安多数时候都不收钱;周边农村的学生回家没有路费了,陈忠安就主动借给学生路费;有的学生没吃饭,陈忠安就带着孩子一起吃;有的学生思想有波动,陈忠安就拿自身举例子激励学生上进……

  2004年,在县工商局(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培养介绍下,陈忠安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身为党员的他,工作起来更有劲儿了。走进陈忠安的修鞋店,一本封皮为《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的旧书和一块“为军人服务”的白底红字小牌子格外引人注目。“学雷锋,做好事,当好人,是我一辈子的座右铭和宗旨。”陈忠安说。

  陈忠安修鞋本来挣不了几个钱,但是他依然会无偿资助那些可能会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和困难群体。桦川一中学生付云龙,是从乡下考来的孤儿,经济上十分困难。他不仅无偿地为付云龙修鞋缝衣服,还用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修鞋钱资助付云龙,每逢节假日,陈忠安就摇着轮椅到学校看望付云龙和他的同学们。在陈忠安的无私资助和热情鼓励下,付云龙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呼兰师专。同样是桦川一中的学生杨立国,因为母亲去世得早,家庭贫困,几次要辍学回家,陈忠安以同样的方式担负起他的上学费用,直到考上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感恩社会,一颗初心让他坚定前行

  一路走来,陈忠安清晰的记得大家对他的关怀和帮助……

  1998年,陈忠安经人介绍,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四年后,陈忠安有了自己的女儿,那也是陈忠安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然而在女儿4岁的时候,孩子的妈妈却因病离他们父女而去。从此,陈忠安和女儿相依为命,独自一人支撑修鞋店,抚养女儿成人。可就在女儿临近大学毕业,刚刚签到心仪的工作、好日子就要来临的时候,女儿突然查出了急性髓系白血病,这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让陈忠安再次陷入了痛苦之中。陈忠安并没有放弃希望,在一个好心邻居的陪同下,陈忠安摇着轮椅亲自去河北的医院给女儿骨髓配型,同时想办尽一切办法筹集高昂的治疗费用。

  桦川县委、县政府得知后,立即动员社会各界为他筹集治疗费用;社会上一些得知陈忠安有难处的好心人也纷纷走进修鞋店,给陈忠安送来慰问金,鼓励陈忠安坚定信心;陈忠安原来帮助过的那些孩子们,也都纷纷回来看他,其中一位接受过陈忠安资助的毕业多年的学生一次就捐了3万元。

  经过多方帮助,陈忠安终于凑够了近40万元的医疗费并且成功配型骨髓,可是就在即将开展骨髓移植手术的时候,女儿却因为病情突然恶化,不幸离开了这个世界。回到家中为女儿料理后事的陈忠安伤心欲绝,等到心情平静下来之后,他把没有用完的医疗费按原路又返回给了捐助者。陈忠安有一本感恩账,上面记着每个人每个单位的捐助,这个账本的名字就叫《永远不能忘却的感恩》。

  32年店规如初,32年守诺如初,32年励志生活如初。陈忠安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残疾怨天尤人,而是用他金子般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自强自立,敢于面对现实、勇于面对生活、乐于帮助他人,他积极进取、心怀感恩的精神,让很多人为之动容。

  回到修鞋店的陈忠安告诉来看望他的人们:“‘修鞋哥哥’的绰号是那些学生们给叫出去的,这个绰号,我愿意听,想听一辈子。”未来,陈忠安还想组建一个爱心团队,用残疾的身躯继续帮助他人,谱写爱的乐章。

残疾人投身公益12载一把义剪回报社会

——大庆市吴文宝

  吴文宝,男,196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庆市龙凤区黎明街道居民。他是3级肢体残疾人,更是投身公益12年的志愿者,与同为残疾人的妻子用残缺而坚毅的脚步融入社会,累计义务理发5000人次,助力150家单位建设“无障碍”设施。先后获得“龙江好人”、大庆市最美志愿者、大庆市“永远跟党走”百名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

  “大庆很多好人帮过我,我要回报这座城市”

  吴文宝3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右腿落下3级残疾。妻子患有轻微脑瘫,走路困难,不能负重。他自强自立,原在克山县一家福利企业工作,后来企业倒闭,居无定所的吴文宝,举家到大庆投奔大哥,可没想到刚来大庆没多久,大哥就去世了。“当时我坐在大街上无助地大哭,可我是个男人,还有老婆和孩子要照顾,再难,生活还得继续。”

  吴文宝说,在最难的时候,是大庆的好心人帮了他,他也靠着自己的理发手艺在大庆扎了根。“刚开始的时候,我拎着小布兜,挨个工地跑,每人理发5毛钱,仅够一家人糊口。”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吴文宝有了住的地方,生活也渐渐安定下来。他深知生活的不易,想到自己曾经在危难中接受过别人的帮助,也应该同样做出自己的努力,帮助身处困境中的人。就这样,吴文宝夫妻俩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成为残疾人协会的一员,经常参加公益活动。

  “大庆人真好,打那时候起,我就琢磨着一定要加倍努力,去回报好心人,回报这座城市。”吴文宝说。

  困弱群体专属的免费“Tony老师”

  2012年,当吴文宝了解到一些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出行难、理发难的情况,他决定用自己的手艺,为有需要的人免费理发。每到周末或有空闲,他都会为社区优抚户、低保户、残疾人和退伍老兵免费上门理发,还把自己的联系电话贴到墙上,希望能够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

  一次,听说养老院的老人也需要理发,他便来到市第二福利院自荐。“刚开始大家对我都将信将疑的,我剪完第一个后,其他的老人就纷纷要求让我帮忙理发了。”看着老人们对着镜子左看右照的满意笑脸,听到那一声声谢谢,吴文宝的心里特别满足。

  今天去社区专门的理发室、明天到小区残疾人家中、后天又跑去了养老院……吴文宝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他的“老主顾”们也越来越多,妻子早就开始分类登记,替他做好“日程表”。考虑到困弱群体理发的现实需要,吴文宝不顾个人得失和身体不便,主动拓展了自己的服务范围,逐步深入全市各小区、福利院、老年公寓开展义剪服务,近的他就拎包步行,远的还要搭乘公交车,十余年来从未间断,风雨无阻。最多的一次,他一天站了足足7个多小时。由于长时间站立,他脚上磨出了大泡,右腿又使不上劲,左腿酸痛难忍。“如果我中途放弃了,他们肯定很失望。既然做了,就得做下去,而且必须做好。”想到那些等着他上门服务的人,吴文宝偷偷揣上止痛片,咬牙坚持了下来。

  12年来,吴文宝义务理发已近5000人次。看着走路一瘸一拐的吴文宝,有人担心地说:“你这腿上门方便吗?”他笑着回答说:“肯定比需要上门的人方便。”

  主动协助150多家单位 完善无障碍设施

  2013年,吴文宝在候车时,遇到一位母亲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孩子。孩子想上厕所,吴文宝去帮忙,却因为是蹲便,孩子双腿无力支撑结果尿了裤子。那位母亲告诉他,有的公共场所已经有了专门为残疾人准备的卫生间,但有一些还没有设置。这件事让吴文宝很难过。

  吴文宝通过上网查找,首次接触到无障碍设施,了解到无障碍设施包括无障碍通道、电梯、平台、卫生间、扶手等。他将查阅到的资料精心整理好,又找来国家、省、市的相关文件进行研读,开始了“无障碍”宣传之路。吴文宝最开始“攻坚”的是商场、超市。他堵着商超的领导,给人家读文字、看图片,主动留下电话,说想让残疾人购物更加方便。没几天,有商场开始改造卫生间,请他去指导。每当无障碍设施装好了,他都带着残疾人去体验,大家都特别满意,吴文宝也信心倍增。

  12年间,吴文宝主动协助相关部门帮助150多家单位、部门修建了无障碍设施,体验后还为他们送去了感谢信。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的一些志愿服务组织,也邀请他去当地宣传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吴文宝说:“很多残障人士不是不愿意出门,而是很难出门。台阶、楼梯、路障通道过窄,都会成为他们安全出行的阻碍。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各界更注重残障人士的需求,让更多残障人士能够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

  “助人自助”公益路上行稳致远

  吴文宝和妻子都是残疾人,家里一大半收入来源于低保。2020年,吴文宝入党后的第一件事,却是到民政部门把低保退了。“我是党员了,我得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笔钱就留给更需要的人吧。”他所在的街道得知这个情况,把他纳入了社工队伍,让他的公益服务有了更专业的指导,同时也获得了稳定的生活来源,他也继续用自身的实践证明了“助人自助”的理念,成为了困弱群体的贴心人。

  吴文宝的事迹,感染了身边许多人,越来越多的残疾人,也开始跟着他做公益。2014年,吴文宝成立了黎明街道残疾人协会,现在已有200多名成员。从受助者到助人者,吴文宝在角色转变中感受着爱的温暖,也传递着爱的力量。很多街道社区也邀请他进行“身边好人”宣讲,讲述心路历程和经验体会,让更多关注困弱群体,也吸引更多人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

  有熟悉他的人这样评价:“大多数人做公益用的是余热、是业余时间,而他用的则是全部的生命,用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去为这座城市而发热发光。”

巾帼有爱爱暖童心

——鹤岗市李小菊

  李小菊,女,1976年11月出生,现为黑龙江省鹤岗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志愿服务中心负责人,常年致力于帮扶鹤岗市孤困儿童,摸排走访孤困儿童家庭390余人次,摸排孤困儿童198人,一对一对接38名孤困儿童,先后获评“龙江好人”“龙江诚信之星”等荣誉称号。

  一次学习 让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

  作为土生土长的龙江人,李小菊始终秉持着一颗“回报家乡回报社会”的赤子之心。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小菊在山东学习考察时,了解到临沂帮扶孤困儿童的成功模式,受到了很大启发。学习归来后,李小菊当即决定将山东临沂的成功模式引入到家乡鹤岗,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专项、专业、长期、系统的公益组织,为鹤岗市的孤困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这些孩子们跟正常家庭孩子的一样,重新燃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健康快乐成长。

  一个中心 让孤困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

  2021年8月,李小菊牵头成立了鹤岗市手牵手孤困儿童服务中心,成功将山东临沂帮扶孤困儿童的模式引入到家乡鹤岗。中心的成立,让鹤岗市的孤困儿童们有了自己的“家”,孩子们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感受了久违的“家”的温暖。中心成立之初,李小菊认真学习研读山东临沂的成功经验,亲自前往公安、民政、教育、共青团、妇联等相关部门,了解掌握全市孤困儿童的基本情况。经过与山东方面的反复求教,与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最终确定了“以实现‘鹤岗无孤’助力‘天下无孤’”的工作愿景、“正心立德,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人成才”的工作目标、“不让一个孩子犯罪”的工作底线、“预防犯罪和保护女童”的使命任务和“一帮20年”的长效机制。

  一对一帮扶 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健康成长的机会

  中心成立以来,建立了“一对一”的对接帮扶机制。在李小菊的带领下,中心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对全市1298名孩子进行全面入户走访,摸排走访孤困儿童家庭390余人次,摸排孤困儿童198人,“一对一”对接38名孤困儿童。通过志愿者的对接关爱,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在思想上进步、心理上健康、行为上端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自立、自信、自强的人,让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树立希望和信心。

  孤困儿童美美(化名)的妈妈患有精神疾病,曾三次自杀未遂。发病时,姐弟俩只能躲在角落里不敢出来,怕挨妈妈打。美美妈自己也特别痛苦,因为发病时不能控制自己,曾多次想跟两个孩子一起跳楼。得知这一情况,李小菊被这个苦难的家庭深深地牵动着,夜不能寐。主动提出对接,并经常带着儿子买各种生活物资去美美家看望,还亲自下厨做饭,跟儿子一起陪美美一家三口一起吃饭。还经常开解美美妈,让她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在李小菊心里,早已将自己与这个苦难家庭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不仅如此,李小菊还定期与中心志愿者们一道前往美美家,为母女三人清理卫生、改善居住环境,帮助美美治愈胃病,在医院陪护“二阳”住院的美美……李小菊和中心志愿者们的无私付出,彻底感动了美美妈,让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并承诺以后一定好好配合治疗,争取早日治愈精神疾病,将孩子抚养成才,不辜负小菊大姐和志愿者们的爱心与期望。

  工农区孤困儿童欣欣(化名)父亲因肺癌去世,继母无力抚养,孩子不得以投靠到姥姥家。姥姥因对欣欣爸妈有怨气,不愿抚养孩子。由于父亲去世、加之姥姥不疼爱,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严重的抑郁情绪,曾写遗书要离开这个世界。了解到这个情况,李小菊第一时间前往孩子家中走访,并及时帮助孩子联系精神科医院进行专业诊疗。同时,为了确保孩子接受系统治疗,特别是在康复阶段能够在一个相对愉悦的生活环境下有人照看,李小菊专门与孩子的姥姥进行了反复的沟通,做了大量的疏导工作。通过系统的治疗和社会的关爱,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爱的温暖,也愿意打开心扉与人交流了,彻底走出了轻生的阴霾。孩子姥姥也被李小菊们的无私关爱深深打动了,检讨自己不应把怨气发在孩子身上,孩子是无辜的,承诺以后一定好好爱孩子,把孩子抚养成人。

  两年来,李小菊和她的团队一直坚守在关爱孤困儿童的公益道路上。这条路虽然任重道远,她将一如既往,用大爱温暖童心,期望早日达成鹤岗无孤,助力龙江无孤,最终实现天下无孤美好愿景!

洪灾面前挺身而出安全转移受灾群众

——龙江森工集团孙宝成

  孙宝成,男,1975年2月出生,龙江森工大海林林业局有限公司柳河林场居民,客车运营工作者。在2023年8月的特大洪灾中,孙宝成挺身而出,在漆黑的夜晚,迎着肆虐的洪峰,用自家大客车将30多名老人和行动不便的乡亲转移到安全地带,而自己和客车却被洪水冲走,冒雨在树上避险3个多小时后获救。曾获得2023年第四季度“龙江好人”荣誉称号。

  突遇特大洪水 群众亟待转移

  2023年8月初,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大海林林业局有限公司遭遇了建局以来罕见的特大洪水,辖区内多处河流出槽、山体滑坡,洪水灌进柳河林场场区,职工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8月2日第一次洪峰时,林场将职工群众都集中在林场办公区,这里是林场位置相对高的安全区。孙宝成和妻子也早早将自家的大客车开到了林场场部。他想,既可保证车辆安全,同时也可以备不时之需。

  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不顾安危转移群众

  8月4日凌晨,防指通知称,马上要有洪峰通过。凌晨2时10分左右,水位开始上涨,柳河林场决定将已经撤离到场部的职工群众再次撤离到更高地势的东山。

  洪水来势凶猛,为了保证所有人员安全转移,孙宝成连忙表示,他家的大客车可以坐34人,就让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群众坐他的客车转移。凌晨的山里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孙宝成迎着洪水将一车人安全拉到指定地点。

  转移途中身陷险境 连车带人卷入洪流

  当时,伴随着大雨,气温也在迅速下降,孙宝成当即决定将大客车也开到山边,让老人和孩子可以上车避雨。但是由于天太黑,看不清路,第一次往山坡上拐没开上去。孙宝成把车倒出来准备再往上开时,洪水已经呼啸而来。前后一两分钟的时间,大客车就漂起来并顺流而下,随即车内开始进水,水很快就没过坐在驾驶室的孙宝成的小腿,他连忙往车厢后跑。重达7吨的大客车能在水里漂起来,这是孙宝成万万没有想到的,回忆当时的情景,他仍心有余悸。

  正在不知所措时,顺着洪水而下的大客车被路旁的大树挡住,这给了孙宝成逃生的机会,借着充电宝微弱的光亮,他翻出车窗爬到了旁边一棵树上。

  孙宝成回忆称,当时他一直往上爬,水就一直往上涨,他的脚一直是在水里的,大概爬到了树梢的位置。后来水不涨了,林场组织人员开始救援。但天太黑了,水太大了,这个时候组织救援,施救人员太危险。孙宝成考虑到大家的安全,坚决不同意这个时候实施救援。为了让大家放心,他时不时地晃动一下充电宝,借助充电宝的微光,让大家知道他还活着。

  雨一直不停地下,脚下近2米深的洪水波涛汹涌,孙宝成就这样在树上待了近3个小时,早已冻得瑟瑟发抖。

  等到天刚放亮,一直守在公路对面的林场干部职工立即组织人员对孙宝成实施救援。但是水太深太急,大家用轮胎自制的皮筏艇下水即被冲翻,最后用木板把两个轮胎固定住,前后经过三次,终于成功把孙宝成营救下来。

  孙宝成得救了,他冒着生命危险转移出来的30多名群众也安然无恙。在日常客运经营中,他经常无偿为职工捎东西取快递,在洪灾考验的生死关头,他义无反顾地为乡亲们争取了安全转移的宝贵时间。

  在这次洪水中,孙宝成的家被大水冲毁,支撑家庭唯一生活来源的价值30多万元的大客车也“泡”在了水里。但是他一直说,到什么时候都不后悔,如果再让他选择的话,他还会这么做,只要乡亲们能安全转移,再大的损失也值。

冲锋防汛一线守护一方安澜

——哈尔滨市孙庆波

  孙庆波,男,197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哈尔滨尚志市一面坡镇万山村党支部书记。在2023年8月初尚志市一面坡镇遭遇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灾害中,他在洪水面前逆行而上,灾难面前彰显担当,作为党员干部冲锋在抗洪抢险一线,在危急时刻挽救了5人生命,全力以赴守护一方安澜。曾被授予“黑龙江省见义勇为英雄”称号、2023“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等荣誉。

  2023年8月2日,持续强降雨致使山水积流而下,8月3日早6时左右,万山屯屯内的沟渠出槽,孙书记和村里的干部们立即分成两队逐户通知紧急疏散转移群众,拼全力抢时间,与洪水赛跑。

  紧急救援争分夺秒,生死时速挽救生命。7时45分左右,孙庆波接到求救电话,在五七大桥北侧有两人落水。孙庆波顾不上穿救生衣,和村里年轻人立刻开铲车前去救援。事发地距离岸边约80米,附近水深近3米,只见一人挂在树稍上只露出肩膀及头部,另一人在挂在电线杆旁的线拴拉线上。蚂蚁河五七河段即将漫堤,水势凶猛、水流湍急,水中的两人命悬一线,危在旦夕。孙庆波站在大铲车工作斗多次尝试,历经两个小时终于将两人成功解救上岸。劫后重生村民上岸后用冰凉发抖的双手握住孙庆波的手说“庆波啊,没有你我今天肯定活不了了”。

  三次艰难逆流而上,不畏洪水只为人民。悬着的心才刚放下,又接到万山屯的救援电话,万山屯临近铁路旁低洼地段的两户三人多次疏散转移不走,被洪水困在家里。当时水流特别湍急、最深处近2米。“我擅长游泳、水性好,水太深了你们都别去了,我去!”没有一丝犹豫和畏惧,孙庆波拿着绳子就一头扎进水中。在已经过腰的窗台口,孙庆波也犯了难。被困人员是30多岁患有智力残疾的成年男子和60多岁的母亲,他两次往返涉险让母子二人安全脱险。当时母亲把家里的存折和3万多现金全落到了家里,在孙庆波要第三次入户帮忙转移财物时,旁边的村民都劝他,“庆波,别去了,太危险了”。他却说:“人安全了我就放心了。这些钱是他们的全部财产了,我必须去这一趟!”

  冲锋在前义无反顾,乘风破浪坚毅笃行。在连续救援4名村民后,孙庆波的体力明显下降,但他没有休息,赶去了最后一户。被困人员于某患有脑梗,院子里水深一米八多,院内有2个水流交汇,逆流的20米路程尤为艰难。救援途中,于某突然被急流卷进水里,230多斤的他在挣扎中把孙庆波也托拽进了水里,紧急时刻孙庆波紧紧拽住旁边的一丛小柳树,从水中挣脱出来并把于某救了起来。在对岸村民的帮助下,终于把于某拖向了铁路边,施救成功,而他的身上腿上却多处严重刮伤。

  一心为民践行初心,履职尽责彰显担当。洪水退去,当孙庆波轻描淡写和妻子说起救人的经过时,妻子哭着说:“你不知道自己身体啥样吗?你住了三次院了啊,为了救人你不要命了啊!”孙庆波只是嘿嘿一笑“我这不没事嘛,我的村民都等着我,我是他们的书记,多危险我都得上”。话语不长、却铿锵有力,“书记”两个字的背后是一心为民的初心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担当!

  越是急难险重,越要逆流而上,这是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守护一方安澜,力保村民安全,这是村支部书记的应尽职责!孙庆波同志在特大洪水灾难面前,心系百姓安危、率先挺身而出,奋战抢险一线、救人奋不顾身,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对“对党忠诚、勇于担当”的政治品格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也深深地感染和凝聚着一面坡镇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重建家园!

横渡乌苏里江勇救漂流人

——双鸭山市范桂伟

  范桂伟,男,汉族,1967年7月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联通分公司退休职工。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他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畏惧任何困难,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有担当。即使退休了,也依然初心不改,在饶河县“浪花朵朵”游泳队,常常陪护帮助泳友安全游泳,义务在乌苏里江边清理塑料垃圾,深受广大泳友赞赏。曾被评为2023年第三季度“龙江好人”。2024年1月4日,荣登中央政法委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

  2023年7月4日16时5分左右,范桂伟像往常一样,与“浪花朵朵”游泳队的几位游泳爱好者一起,从南湖泳区出发向饶河岛长距离畅游。已经离岛正上岸时,忽然听见有人呼救。循声望去,发现距中心岛下游约300米、饶河岛岸边约100米处,有两个人影在江中起伏挣扎。见此情形,范桂伟顾不上长距离游泳体力下降和队友劝阻,安排队友报警救援后,带上两个漂流袋毫不犹豫跳入湍急的江水中,全力向两名溺水者游去。岸边的队友都在焦急地关注着江面的状况,有的同志给110打电话报警,有的高声呼喊,安慰江中的求救人,不要多讲话,要保持体力,减少消耗。这时,岸上有人议论:这个下水的施救人刚从上面南泡口游回来,体力有消耗,真的很危险!这个施救者离求救人太远,在这个位置下水的人实在不好追,恐怕追不上……

  此时的范桂伟来不及多想,心中只有“救人”。他奋力划水,终于接近了第一名溺水者。他先用右手抓住受困人员的胳臂,顺势从背后搂住其脖子,将一个漂流袋挂在他头上,告诉他稳定情绪、不要慌张,等待救援。在确认其可以自保的前提下,随即又马上游向第二名被困人员,并将剩下的漂流袋挂在他的身上,并指导他抓住刚刚赶到的水上救援机器人自行登岸。随即又游到第一名被困人员身边,但由于被困人体重载荷过大,机器人出现故障,他又指导其正确抓住机器人,等待机器人二次启动将其带离险境后,才凭借仅剩的体力,游回岸边。在消防队员、边境派出所民警、游泳队队员的共同努力下,两名受困人员成功拉上岸,有惊无险、并无大碍。待范桂伟游上岸时已精疲力尽,脚也被近岸石块划出了口子,出了很多血。体力稍有恢复后,他和队友一起默默离开。

  事后了解,两名受困者是漂流爱好者,因不熟悉中心岛附近的水情,在主航道上被水流急速冲击到俄罗斯方向,失去了登岸能力,才发生险情。谈起当时想法,范桂伟朴实地说:“当时情况危急我也没多想,要是不救,这两人就危险了,自己一辈子都会遗憾。”5年来,范桂伟和队员共救助溺水人员7名,他的善举弘扬了见义勇为精神,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在他人面临生命危险的关键时刻,范桂伟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毅然下水救人。危急时刻,他心中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救人一命。他的凡人善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忠勇本色与见义勇为的高尚品格。

手捧诚信之花的环卫工人

——佳木斯市谭淑华

  谭淑华,女,汉族,1956年8月出生,黑龙江省佳木斯抚远市黑瞎子岛镇东安村村民,抚远市园林处环卫工人。因拾得巨款,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等待失主,于2021年荣获“龙江好人”、2022年荣获“龙江诚信之星”、2023年荣获第九届全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拾到巨款 等待失主

  2021年临近春节,抚远市的天气依然寒冷,环卫工人谭淑华像往常一样,抡着扫帚清扫被东北“大烟儿炮”吹得满街跑的树叶和垃圾。这时,有两个小伙子抬着一个大纸箱走到垃圾箱旁边。当时她怕小伙子们把垃圾扔得到处都是,就让他们离开,自己收拾了起来。就在她收拾两位年轻人刚刚扔下的杂物时发现,一件旧衣服里包裹着硬邦邦的东西。打开一看,她惊呆了:衣服里竟然整齐地摆放着几沓人民币,这笔突如其来的巨款目测将近有10万元。这是谭淑华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面对“从天而降”的巨款,她第一反应是失主丢了钱一定很着急。马上就要过年了,如果找不到钱,那失主全家可能都过不好年。于是,她决定在原地等待,看看失主能不能及时发现回来寻找。北国的2月寒冷依旧,气温在零下30多度,不大功夫,谭淑华就被冻得睫毛上霜,双脚发麻。但她依然本着那颗善良诚信的心在寒冷中坚守,在苦苦等待了许久也不见失主后,谭淑华便叫来老伴儿一起到派出所,请警察帮助寻找失主。

  返还巨款 不求回报

  抚远市沿江边境派出所教导员夏长贵了解完情况后,仔细清点了袋中的人民币共计94900元。随后,夏长贵又开始查看袋中的物品,看看是否能从中找到线索,这一查发现了重要线索,袋里发现有名章和通讯录。顺着这条线索了解到,失主于女士的母亲就住在谭淑华捡钱位置附近的小区。事发前一天,于女士的母亲在家中大扫除,让家里两个年轻人扔了不少东西。随后,民警将两名年轻人陆续找到派出所,谭淑华一下就认出了其中一位正是当天扔纸箱的人。随后,民警和失主家属现场对现金进行了清点,将94900元现金和通讯录、名章等物品,一并返还给了失主家属,失主家属表示感谢。

  据失主家属介绍,遗失的钱是家里老人一年一年积攒下来的。老人今年81岁了,有些糊涂,平日里经常把积攒的钱用塑料袋包裹起来,藏在了一件破衣服里。马上过年了,外孙子和孙子去收拾卫生的时候,以为是破烂,没仔细看就给扔了。要不是谭淑华这老两口将钱送到派出所,这钱可能就找不回来了。老太太知道了肯定得犯病。这样他们偷偷把钱放回去,老太太不知道丢钱的事儿,也就不会有事了。谭淑华拾金不昧的善举不仅挽回了失主的金钱,更是挽救了一个家庭。

  言传身教 履约践诺

  “环卫工人拾到10万巨款物归原主”这件事发生后,迅速在这个不大的小城沸腾了,各类媒体的报道和荣誉接踵而来。不论是面对新闻媒体还是各级领导的关爱关怀,谭淑华都没有提出过任何要求,相反她觉得这是大家都能做到的,她只是做了最平凡的一件事。

  随着事件热度的攀升,各种声音也充斥在她身边。有人说她傻,那些钱是她好几年的工资,自己留着谁也不知道。有人说她高风亮节,一直以为这种事情都是发生在新闻里,没想到身边就有这样的人,这才是我们的榜样、我们的偶像。

  谭淑华经常教育自己的儿子和孙辈,要诚实守信,她是这样教育子女的,也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了身边的一大批人。随着事件热度的褪去,谭淑华依然在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但诚实守信一直是她坚守和信奉的人生准则。

百姓心中的“道里之子”心怀“国之大者”的人民公仆

——哈尔滨市杜刚

  杜刚,男,1972年3月出生,1994年9月参加工作,200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任哈尔滨市道里区副区长。2023年1月18日,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加之新冠感染后,未待身体康复就投入到紧张繁重的年终工作之中,经抢救无效倒在了忙碌的工作期间,终年50周岁。被追授为2023年第三季度“龙江好人”、2023“感动龙江”年度人物。

  他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坚守疫情防控一线不退缩。2020年初疫情突袭,时任区委办公室主任的他不推不躲、直面挑战,连续百余天吃住在指挥部,承担起半个指挥部的工作量,“疫情有事找杜刚”,成为了全区上下抗疫的“总参谋长”“操心人”。任副区长后,作为指挥部副总指挥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疫情阻击战,舍小我顾大我,始终坚守防控一线,把全身心投入在应急转运、包保督导和农村区域管控上,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爱杜”(I do)。他也很喜欢这个称呼,他说为了百姓我愿意(I do)。在此过程中,杜刚付出了极大心血,糖尿病复发,每天靠吃药降糖,身体日渐消瘦,一头秀发变得花白。在战“疫”即将全面胜利的时候,杜刚却倒在了日夜奋战的抗疫一线。

  他拳拳真心,不辱使命,大力推动道里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累计推进总投资324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19项,机场高速南侧辅路、太安东路建成通车,区域路网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航空保障产业园、深航维修中心、川航哈尔滨总部项目开工建设,投资40亿元的中国供销哈尔滨中央厨房产业园等项目有序实施。在农业农村工作上,他熬心费力、用心良苦,常常把目光关注在最困难、最难解决的问题上。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倾注心血,开展的“东北农耕文化体验馆”项目实现年营收10亿元,洽谈的11个项目,已完成签约项目5个,签约额46亿,打造1100亩高标准玉米示范基地,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有效整治农村垃圾问题,改善饮用水质量,农民收入显著增长,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民、执政为民、工作便民,用满腔热血和优秀业绩,为道里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和广泛好评。

  他心系百姓,为民解忧,有效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是杜刚的座右铭。他先后分管城市建设和农业农村工作,这两个领域的信访量居高不下。1月16日,是他去世的前两天,从早到晚,全天共接访12批17人,仅在中午吃饭时休息了不到半个小时。广大信访干部评价他接访就是“连轴转”,不与所有预约的群众谈完话绝不下班。2021年以来,杜刚包联“大清仓,大起底”信访积案193件,化解81件;包联“治重化积”疑难重访案件52件,化解17件。据统计,杜刚是道里区接访和化解信访问题最多的区级领导干部。真心换真情,群众把杜刚当做解决问题的希望,他也绝不让群众失望,成为上访群众最信赖的“亲人”。

  他认真执着,高度负责,优质高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期间,他以身作则,勇于担当,冲锋在前,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连续40多天没日没夜奋战在最前线,圆满完成了市里下交的中央环保督察组转办信访案件33批次179件,案件办理情况得到省市高度认可,市级专家现场审核通过率100%,案件办理文稿被作为样本在全市推广。在整理杜刚同志遗物时,发现他留下的10余本工作记录本,认真工整细致,记录得满满都是工作,书写得件件都是民情,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优秀党员干部的丰富内涵。

  他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努力做一名对党忠诚的人民公仆。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关于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生活俭朴,常年居住在面积不大的老式步梯楼,带头厉行节约、艰苦奋斗,作风扎实、为人正派,严格教育配偶及家人,在干部群众中有较好的口碑。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鼓励孩子成大器,传承了优良家风;利用碎片时间陪伴爱护妻子、孩子,弥补作为丈夫、父亲对家庭的亏欠。同时,他还十分关心身边干部成长,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毫无保留、耐心细致地培养年轻干部,关注干部群众生活。

  他全力以赴,全心投入,用生命和坚守诠释了“道里之子”的责任担当。杜刚在道里区工作29年来,从未休过一天干部假,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在道里区的发展和建设中,堪称“道里之子”。在去世前的40多天里,他没日没夜连续工作,睡眠严重不足,特别是感染新冠肺炎后,他还是一如既往线下办公、部署工作,直到实在难以坚持才暂时放下工作休息几天,自觉康复后又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家人总劝他多休息,可他总说“还有会儿,还得研究事儿”。去世前一天,新冠感染后的他从早上开始,连续参加7个会,从早8时到晚23时30分,始终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次日凌晨才回到家中休息。去世当天一早,他明显状态不好,家人让他多睡会儿,他却仍然惦记着工作。简单收拾后,就匆匆下楼去上班。一会儿功夫,他就回到家里,脸色看起来很不好,说了句,“我有点累,想歇会儿”。谁曾想,他这一歇就再也没能醒来,最终因心源性猝死永远地离开了他始终挂念的工作和亲人。

  这就是我们党的优秀干部、一名优秀的基层党员领导干部——杜刚。他用短暂平凡却又光辉璀璨的一生,深刻诠释了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心怀“国之大者”的人民公仆。

折翼天使的守护者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齐齐哈尔市金瑛

  金瑛,女,1972年8月生人,中共党员,1991年参加工作,现任碾子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多次获得市区师德优秀教师、优秀党员、优秀班主任、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22考核获区嘉奖,教育叙事《爱洒残童》获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身体好》《爸爸妈妈》等课程分获省市嘉奖。她32年坚守特教教学第一线,在三尺讲台上,不计得失,任劳任怨,默默奉献。在四季更迭里,她将自己最美的年华奉献给特殊教育事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每一位学生。面对一群折翼的天使,她利用课余时间把爱心课堂搬到了孩子的家中,用深情编织经纬,缝出天使的羽翼,只为每一朵花儿在阳光下绽放!曾荣获2023年第三季度“龙江好人”称号。

  耐心,是因为爱得执着

  金瑛老师班上有一个叫小雨的重度自闭症女孩,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经常大喊大叫、哭闹、玩吐沫和鼻涕。因为语言交流障碍,老师必须坚持和学生做感觉触摸强化训练,日复一日的手把手做游戏,帮助孩子擦拭脸上唾沫和鼻涕。渐渐地小雨在金瑛老师面前变得安静了许多,有一天小雨主动钻入金老师怀中,并把脸贴向老师的脸颊,这是一个重度自闭症的孩子给予老师最好的回应,如同正常孩子交出100分答卷一样!有一天金瑛老师发现小雨青春期发育表现,这个普通女孩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标志,但对于小雨却是一件棘手的难事。每次小雨去厕所金老师都和她结伴同行,反复叮嘱教导她怎么处理相关问题,并帮她改掉了掏纸篓的坏习惯。对于这样的孩子,金老师每天都要和他们做各种交流,但这些孩子们似乎处于一个被封锁的世界里,往往需要教师们要付出一个月甚至几个月的努力才会取得一点点微弱的进步。这是对特教教师耐心的一个考验,因为爱得执着,金瑛老师无惧这份考验。

  细心,是因为爱得深沉

  班上分过来一名叫小旭男孩,有自闭症和多动症。细心的金瑛老师通过各种方式详细地了解小旭的家庭情况,母亲在他出生几个月后就离家出走再无音信,多年前父亲又因意外去世,那时起就由身患重度肝硬化、糖尿病的爷爷抚养。对于这样一个特殊家庭,政府和学校给予了尽可能多的政策帮扶,但金瑛老师看到这对祖孙放学时回家的背影,内心久久难以释怀。回到家里提到小旭是否符合孤儿救助的事情,爱人有着和金瑛老师一样的热心,多次到有关部门了解情况。来到民政局,工作人员说他们对此事也很上心,也联系过孩子的爷爷,但提供不了有关孩子母亲任何的信息,这给孤儿认定带来困难。她爱人又前往公安局和法院咨询,有关人员听到这对夫妻是在为特教的孩子奔波都十分感动,大家一起查找相关政策,最后得到对其失联母亲可以申请失踪死亡的法律认定建议。在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后,小旭得到了民政部门的孤儿认定。以后的几年里,来自于国家的孤儿补助金,给这个家庭又送上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支持。细心会让特教这份工作变得更有温度,也正是这温度给小旭这个不完整的家庭送去了温暖和安慰。

  用心,是因为爱得广阔

  特殊教育虽然和普通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但依旧要一丝不苟地完成备课、上课、作业、训练、家访一系列教育环节。金老师多年来工作中一直秉持着用心做事的原则,面对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在制定基本教案的同时,总要再制定一份主题为“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针对性个体教案。开设《身体好》一课,利用PPT的形式展示班里学生学习、运动、讲卫生等主题的校园生活图片,增强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关注度。该课在2022年全省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计划省级竞赛中荣获“材料评审二等奖”。

  在校本课开发中,金瑛老师开展了对绘本阅读教学的教研,通过“画出来的书”,能让学生容易找到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让孩子们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带着好奇心融入绘本阅读教学情景。绘本教学成为校本课程的亮点,得到了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金瑛老师在2017、2020先后两次脑出血住院手术治疗的情况下,依然在班主任这片圣洁的天地里倾洒自己的心血和汗水。

  特教工作某种程度上是对特定生命状态的修补,只有用心才能去发掘其中微小的可能。而努力与挫败,希望与失望,投入与被遗忘却容易让人们对此类工作不知所措。但金瑛老师拥有着广阔的爱,足以包容诸多复杂的感受,并以她的努力让家长们放心,孩子们开心。

坚守一线16载的“80后”女司炉工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张鑫

  张鑫,女,1987年6月出生,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油田热源服务公司红岗供热分公司燃煤锅炉运行班热力司炉工。张鑫坚守供热一线16年,夏季钻锅炉、清炉膛;冬季忙调节、排风险,以“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亦能胜须眉”的坚定信念,严实担当、奋勇争先,紧跟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步伐,攻坚啃硬各种专业技术,成为持有三个岗位操作证的“复合型人才”,总结提炼了“三看三控制”工作法,有效降低锅炉耗煤量,先后获得大庆油田“百名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第三届“新时代青年先锋提名奖”及公司“金牌司炉工”等荣誉称号。

  “假小子”亦是众人眼中的“真汉子”

  夏季检修时,张鑫钻进锅炉清洗锅筒,在没过小腿的锅水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脚下既有炉垢又有锈片,这项又脏又累的苦差事让班里的男同志都望而却步,可她却从不躲闪,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是同事依赖的“主心骨”。冬季运行期,她总是提前半小时上岗检查运行工况,预判、规避潜在风险隐患。不久前,她竟然迟到了,对班的同事开玩笑说:“咱的铁姑娘居然也有偷懒的时候!”几分钟后,当她再次出现在主控室,大家都吓了一跳,只见她面色惨白,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淌下来,鲜血浸透了右手上包裹的纱布。原来,她出门前不小心割伤了手,简单处理伤口后就匆忙奔赴单位。经诊断手指肌腱断裂需要手术,医生再三叮嘱术后至少要休养1个月才能康复。可术后第三天她便归队了,同事们心疼地红了眼眶:“咋就这么佞!恢复不好咋办!快回去养着!”可她却说:“这点小伤不算啥,跟你们一起干,我心里才踏实。”

  她是锅炉房里的“青年标兵”

  在张鑫的认知里,热源工人就要以对公司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干好自己的本职,只有成长为攻坚啃硬的技术型人才,才能跟上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脚步。她积极响应公司号召,主动报名考取了水质化验工和维修电工上岗证,也在公司举办的“金牌司炉工”考核评比中脱颖而出,名列榜首。还和维修电工首席技师杨德庆结成了“师徒对子”,从电路连接到故障排查,她把师傅的操作步骤全程录像,然后再一一对照视频反复练习,一字一句都要弄懂弄通,一招一式都要学会学精。现如今,她已能够独立判断和处理运行中常见的电路系统故障,不仅为公司生产节省了劳动力,更缩短了锅炉检维修时间。

  她是一朵绽放在供热岗位上的“铿锵玫瑰”

  日常工作中,她细心观察不同负荷条件下的锅炉燃烧工况,并结合燃料煤质的变化改变配风,在反复试验中找规律、寻改进,在数据分析中探索风煤的最佳配比方法。为了观察燃烧情况,每次当班时她都要在主控室和锅炉之间往返几十趟甚至上百趟,并把每天的运行数据汇制成表,一有时间就盯着琢磨。两个供暖期后,她用“三看三控制”将自己的调节方法进行了全面地总结和梳理,并利用这套工作法有效降低了锅炉耗煤量,一个供暖期就能为公司节约6万多元成本。

  张鑫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热源司炉工,她十几年如一日地用初心践行使命、用严实诠释担当,她用青春和热血,把火一样的奋斗激情投入到平凡的工作中,把智慧和汗水播撒在供热一线,用执着和无悔谱写着一曲曲奉献的旋律,让青春之花在油田热土上绚丽绽放。

用爱点亮传承孝道的长明灯

——大庆市苑秀娟

  苑秀娟,女,1985年9月出生,群众,大庆市肇源县民意乡建民村村民。每当提起苑秀娟,左邻右舍总是赞不绝口,敬佩她是一个敬老爱幼、善良博爱、教子有方的好榜样。多年来,她用爱营造着一个温馨幸福的家,把邻里关系处理得和谐美好,对公婆敬如父母,对子女言传身教,对与夫妻二人没有血缘关系的太爷爷更是照顾无微不至。曾荣获2022年第二季度“龙江好人”称号。

  夫妻恩爱,相夫教子。刚嫁给丈夫时,家里条件并不好,全家住在破旧狭小的房子里,但是她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她种过水稻,养过大鹅,做过杂工……她合理安排家中生活,精打细算过日子,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不管家中需要什么,她总是先和家人计划好、商量好,做到有的放矢,不乱花钱。特别是在教育孩子的花费上,对待应该投入的她绝不吝啬,但对那些不该花不该用的她就坚持原则,教育孩子不要浪费。逢年过节,她总是省吃俭用,自己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也不忘给家里老人买些礼物,这一举动使老人从内心感到温暖。凭着她与丈夫的善良和勤劳,他们的生活环境慢慢地得到了改善,从原来的旧屋搬到了新房。

  孝道传承,敬老爱老。结婚多年,家里虽说不富裕,但小日子也有滋有味。她与公婆关系融洽,对没有亲属关系的太爷爷照顾得更是细心周到。

  苑秀娟家庭有个特别之处,太爷爷姓周,苑秀娟的丈夫姓刘。很多人都好奇为何如此?其实太爷爷与苑秀娟一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是苑秀娟丈夫的奶奶带其公公改嫁到周家,而太爷爷是奶奶的叔公公。因为老人单身一人,无儿无女,苑秀娟与丈夫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苑秀娟作为“曾孙媳”,对待老人就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亲,每天给老人洗衣做饭、嘘寒问暖,从生活细碎小事到老人情绪好坏,都照顾得无微不至。老人生病,她四处问医求药,比任何人都着急。她说:“虽然太爷爷与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但他劳碌一生,努力赚钱,抚养了公公、叔公们长大成人。现在,我们也要尽一份力赡养老人,回报他的养育之恩,让他幸福快乐地安享晚年。”老人家曾多次提到:“非常感谢曾孙媳的孝心,照顾我生活周全,从没有一点怨言。我既幸福又满足,她把家庭的温暖,给了我一个没有一丝血缘关系的老人。”就这样,苑秀娟一家的故事,在“十里八村”传为了佳话,村里都羡慕老人有这样好的曾孙媳。

  常言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敬老爱老永远记牢。她的家庭一直践行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样的大爱精神,也时刻以自己的一言一行,默默培育着子女心中孝老爱亲的幼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敬公婆,言传身教。天有不测风云,2016年,婆婆突发脑中风跌倒,从此瘫痪在床,连吃饭穿衣、洗脸梳头这些最简单的事都不能自理。于是,苑秀娟与丈夫担负起了婆婆的日常护理工作。无论是日复一日的端汤送水、洗脸洗脚,还是每周一次的洗头洗澡、擦身换衣等,她都从未落下过一次,也从未说过一句怨言。听医生说要多锻炼走动才能有助康复,苑秀娟每天从地里干活回来,无论多忙多累,都抽出时间扶婆婆在院子里练习走路。为照顾婆婆,她很少回娘家,偶尔回去一趟也是来去匆匆,每次看着母亲恋恋不舍的神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她用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全家人,丈夫觉得自己娶了一个天底下最好的媳妇,孩子们也争着孝顺老人,婆婆更是逢人就夸:“没有我这好儿媳的照顾,我早就不在了,多亏他们对我不离不弃。”如今,婆婆已经能够自己行走,基本生活可以自理。

  婆婆生病后,公公更是因为伤心过度病倒在床,如今已瘫痪卧床,连吃饭都要人喂。在这么多的不幸面前,苑秀娟和丈夫没有被困难压倒,他们一边干活养家,一边细心照料病倒的公公,照顾老人衣食起居,无微不至。公公年纪大了,再加上疾病缠身,经常大小便失禁,苑秀娟帮公公换洗沾满粪便的衣服从无怨言。躺在病床上的公公每当看见此情此景,都忍不住流下眼泪。村里人都称赞苑秀娟是模范,说她是孝媳、是贤妻、是良母。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不好意思地说:“我只是在尽儿媳、妻子、母亲的责任,老人家能多活一天,都是我们的福气,吃苦受累也是应该的,我不希望老人走了,在心里留下遗憾。”话语虽朴实,却让人感受到背后沉甸甸的付出和真挚的感情。

  她经常教育孩子要孝顺,要常怀感恩之心。她说孝顺,不仅仅是养老送终,更多体现在对老人日常生活的关爱。她言传身教,怕老人孤独苦闷,常陪伴他们聊天,还经常让孩子讲故事给爷爷奶奶听,让老人感受天伦之乐。每当看到老人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她就感觉如同吃了蜜一样的甜。两个女儿聪明乖巧,在她的影响下,对长辈孝顺有加。

  过度的操劳,让苑秀娟看上去比同龄人苍老了许多,沧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无不显现出她付出的艰辛与汗水。多年来,苑秀娟坚守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坚定着对家庭的信念,面对重重困难和打击,不抛弃、不放弃,把为人妻、为人母的美德体现在平凡的点滴生活中。她用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让孝老和爱亲成为不灭的长明灯,照亮这个和睦的大家庭。

做温暖的微光传递向善力量

——七台河市吴同礼

  吴同礼,男,汉族,196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七台河市税务局稽查局检查四股负责人,2022年被黑龙江省妇联、黑龙江省税务局授予“全省税务系统最美家庭”荣誉称号;2023年被黑龙江省文明委授予“全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吴同礼在平凡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他无怨无悔多年如一日奉养岳母、照抚孤女的孝行善举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如一道不息的微光,不夺目但又日复一日地给周围的人以温暖和力量。

  孝老爱亲,奉养岳母释孝道

  俗话说:“忠厚传家远,家和万事兴”。生活中,吴同礼为人忠诚、善良,大家都亲切的称之为“老吴”。吴同礼的妻子张桂霞,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生活都不算富裕,吴同礼主动将70岁的岳母接到家里,共同生活了19年。有一句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可这句话在吴同礼这里,却得到了新的诠释,注入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有一次,老人因病突然晕倒,吴同礼急忙找人将老人送进医院,看见床上痛苦呻吟的老人,二话没说,拿出积蓄及时为老人看病。住院期间,跑上跑下交钱拿药,和妻子一起把老人照顾的无微不至。经过精心照料,老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好转,也能自己走路了。老人常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我算是得了同礼的济了,同礼简直比亲儿子还亲”。

  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妻子非常感动老吴对这个家的付出,老吴却常说孝敬老人,照顾妻子,让全家人幸福,他自己才幸福快乐。行孝并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吴同礼家生活的十九年里,吴同礼夫妻二人数年如一日用坚韧担当诠释孝老爱亲,在老人病重期间,夫妻二人更是在病榻前衣不解带地悉心照顾,直至老人去世。

  无悔付出,视如己出抚孤女

  “孝”源于心,“爱”生于情。二十年前,吴同礼的大舅哥和大舅嫂因病相继去世,留下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女儿无人抚养,又是吴同礼义无反顾的承担起来,他和妻子主动把侄女接到家中,用如父如母的爱影响并教育孩子,使其走出失去父母的阴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夫妻俩供养侄女读完高中、大学,直至大学毕业后就业。成人后,吴同礼又像嫁女儿一样把侄女嫁出去,如今侄女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孩子都已经上学,吴同礼工作之余仍经常接送孩子上下学,孩子放假时也常在他家里照顾。几乎每个星期侄女都会回来看望,在她心里姑姑姑父的家就是娘家。谈到生活在姑姑、姑父家,侄女忍不住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她说:“遭遇家庭变故后,当时内心太苦了,如果没有姑姑、姑父收留我,也许我无法继续学业,是他们的呵护给了我成长和奋斗的力量”。

  言传身教,良好家风代代传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在教育子女方面,吴同礼十分注重培养子女的综合能力。学业上吴同礼从不给子女太大压力,注重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只要是对孩子成长有帮助和有好处的事,他一律支持。同时,他积极了解孩子各个时期的心理动向,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开解,做子女的朋友。吴同礼的儿子高考前夕出现了迷茫、焦虑的情绪,为了给儿子加油打气,他连夜写下了《父亲致儿子成年礼上的一封信》,吴同礼在信中讲述了他一路看着儿子成长、陪伴他一起经历的点点滴滴,鼓励儿子为了理想的大学而不断拼搏。2016年七台河市国税系统“勤廉兴家”文化展上,这封信得以展出,感动了无数税务干部。在儿女眼中,他的父亲是位正直、善良、有担当的父亲,也正是源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儿女也在用实际行动传承着好家风。

  大爱无声,孝心无言,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吴同礼每一日做的都是小事,孝敬老人、爱护子女、坚守岗位、忠于职责,但正是这些小事化成了向善的力量,让他这个人变得闪闪发光。(黑龙江省文明办)

责任编辑:宋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