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马市”“狮子楼”见证顾乡屯百年历史
2008-02-25 15:13:1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世义 姜雪松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25日电 日前,市政府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三年之内,棚户区将在三环路以内主城区逐渐消失,这是一项利在当前、造福于民的重大战略举措,将惠及全市8万余户居民。

  尽管棚户区留给人们的记忆是破旧、脏乱。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许更情愿赶紧忘掉棚户区,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棚户区记忆的城市是不真实的,因为它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是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的变化,是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带来的变化。

  棚户区将成历史,棚户区将成记忆。回忆棚户区的往事,更让我们感慨今天城市发展的迅速。为此,本报推出“探访最后的棚户区”系列报道,记录下那些棚户区的故事,记录下那些历史。

  西河沟曾经清水汩汩

  “清河湾”棚户区位于道里区顾乡屯西河沟地区,满语称这里为“京族屯”。历史上有两条河沟穿越这片棚户区,一条是西河沟,源头起源于平房区,流经道里区然后汇入何家沟,注入松花江;另一条叫东河沟,源头就在“清河湾”棚户区内,现已被填平不复存在。

  为探访这片棚户区的历史,21日,记者来到了棚户区老住户张玉珍大娘的家中。张玉珍今年71岁,据张大娘介绍,她已在棚户区里居住了40多年,当年她嫁到这里时,这里还没有几户人家,现在已有几百户了。

  张大娘告诉记者,30多年前,东、西河沟都是水清鱼美的小河,尤其是东河沟,就从她家门前流过,河沟里是一连串的泉眼,水从泉眼汩汩冒出,特别的清凉,泉水喝到嘴里感觉有点甜,附近居民吃水做饭都是从这里取水。孩子们夏天都到水里游泳、洗澡,还常能抓到鲫鱼、白鱼,最大的鲫鱼足有半斤重。

  张大娘指着房前的小道儿说:“过去这里就是河边,后来随着住户增多,居民开始改用自来水做饭,泉眼逐渐被残土垃圾填死,东河沟就干了。

  听说棚户区就要动迁,今后这一地区将被命名为“清河湾”,张大娘非常高兴地说:“早就盼着这一天了,我不仅盼着早日住上新房,也盼着政府能把西河沟治理好,让‘清河湾’再清起来。”

  兴旺的“马市”辐射东北三省

  据棚户区老人讲,西河沟一带曾是哈尔滨最早的马市,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粗具规模。那时大批来自内蒙古高原的马贩聚集这里,自发的骡马交易形成了当时东北三省最大的马市。

  据当地的老人介绍,马市之所以在这里形成,是因为这里河水清澈,荒草茂盛,还有一眼看不到边的荒地。由于地理环境优越,马市规模也越来越大,前后延续几十年,直到解放初期。随着马市的繁荣,这里逐渐成为外来移民的居住区。如今,棚户区门前的埃德蒙顿路已成为省内最大汽车销售一条街。从马市到车市,日渐喧嚣的喇叭声取代了清脆悦耳的马蹄声声,历史发展进步的印迹在当地一些上年纪的居民眼中依然清晰。

  据了解,为防寒省砖,这里的房屋普遍建得低矮,居民养的鸡常常飞到房顶上晒太阳,成为棚户区的一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居民见缝插针建起棚厦,房屋密度越来越大,形成了一条条汽车进不去、九曲十八弯的小胡同。伴随身边的火灾陷患让这里的居民期盼早日拆迁改造。

  “狮子楼”做过共产党联络站

  提起“狮子楼”,这可是“清河湾”棚户区内无人不知的老字号。“狮子楼”是位于天合街上的一座二层老建筑,这座楼的设计造型与临近的房屋大不一样,带有明显的欧式风格,外墙上装饰有丰富的立体纹饰,精致典雅。据传此楼最早为俄罗斯人所建的百货商店,建造时间应在上个世纪初,具体年份已不可考。

  据附近老住户、72岁的李振铎老人讲,这座楼正门屋檐上曾有两只狮子雕塑,体格威武,非常神气,“狮子楼”也因此得名,可惜“文革”期间两只狮子被砸掉了,至今也没恢复。李振铎说,“狮子楼”一直是当地的“地标”,日满时期曾是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站,老一辈革命家宋任穷当年曾把这里作为地下工作点。解放后,“狮子楼”由中国人接手,改为杂货店,一直都是棚户区居民唯一的购物场所。两年前,一场大火将“狮子楼”房盖烧塌架,至今仍未修复,现在这座楼也只剩下四面墙壁。

  如今,饱经岁月沧桑的“狮子楼”比这里绝大多数居民的年龄都要大,许多当地老住户希望政府在拆迁改造中,能把“狮子楼”保留下来,以承载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