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鲜花绿草掩映下的黄河路。 |
东北网6月11日讯 展会几天过去,环境永久留给市民
一年一次哈洽会,年年城建巧梳妆。哈洽会为黑龙江省南联北开搭起了搞活经济的大桥,哈洽会也带动了哈尔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城建部门用辛勤汗水描绘出城市的美丽容颜,为宾客递上了绚丽多彩的名片。
1990年,第一届哈洽会展览场地设在省展览馆。据当时负责展会会务工作的朱俊峰介绍说:“这样规模宏大的经贸洽谈盛会,不仅要做好展览场地的改造,还要做好环境整治工作。”时任省长的邵奇惠指出:“哈洽会是推动我们各方面工作的一个契机,哈洽会很快就会过去的,但是我们建一条好的马路、好的花园、好的喷泉,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造福人民,留给后代,是政府的正常工作,这不是摆花架子,否则投资一分钱也是浪费。”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1997年的第8届哈洽会搬迁至哈尔滨冰上基地举行。从此,每年6月就成了南通大街的美容月。居住在南通大街附近的市民刘女士回忆说:“那时侯,我们都称赞这里是‘公园大道’。走累了,就在路边的长椅上坐下来休息。”参加哈洽会的客商,有的索性不乘车,漫步在这花园式大道上,把路边美景尽收眼底。
十载精心育桃李,一朝回首果满园。最近10年,是哈洽会蓬勃发展的10年,也是哈尔滨市城市建设长足进步的10年。10年来,改造哈尔滨火车站、按照“两轴四环十射”的格局实施八路五桥、九路九桥、红博广场、机场路、学府路、友谊路等工程建设,改造中央大街步行街,建设36公里带状公园……花团锦簇中的哈尔滨更加靓丽。
哈洽会,提升冰城“软实力”
哈洽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直都是其被看好的原因之一。有关专家认为,会展业是集信息、交通运输、旅游等在内的综合性的、关联度非常高的服务贸易行业。特别在城市管理和文明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成为城市提档升级的“加速器”。
短短五六天,接待十几万客人。每一个大型展会都在考验着城市的“神经”,同时也为城市管理和城市文明带来了再提升的空前机遇。
申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使西南边陲的中型城市昆明一跃成为“花园之城”;因为连续三年举办全国农机展览会,安徽合肥的二环、三环建设整整提前了两年。
哈尔滨,也开始尝到了会展的“甜滋味”。据了解,近年来,为使参加哈洽会的展商不再饱受“堵车之苦”,为使十几万人来去平安、饮食无忧,哈尔滨市的城市管理水平猛然拉升。
开门迎客,市民素质与城市文明展露无遗;借助展会,城市文明再上层楼。哈洽会的举办,增强了群众的文明意识和参与意识。
第一届哈洽会期间,很多人都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三五成群的围在展馆外面,用异样的眼光张望着,为数不少的人还在说三道四。现在好了,大家思想解放了,议论、指责的声音没有了,人们脸上露出了充满希望的笑容。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泓扬认为,这种从拒斥、怀疑,到赞同、信服的过程,就是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发生变化的过程。哈洽会的举办,一种文明自律意识在规范着群众的言谈举止,一种参与意识在悄悄引导人们的行为。
哈洽会期间,人们明显的感觉,城市整洁了,人也文明了。环卫工人苗志告诉记者,哈洽会召开期间,乱扔垃圾的人少了,大家现在都挺注意保持环境卫生,都能自觉把手中的废物扔到垃圾箱里。在哈尔滨的大型商场、公共场所,随处都会听到“对不起”、“请”等文明用语。酒店服务员于靖告诉记者,哈洽会使旅客和服务员之间有了沟通,来问事的人大吵大闹的少了,和和气气说声“请问”、“打扰”的人多了。
俄罗斯客商单独逛街,找不到回宾馆的路,遇到懂俄语的市民细心指引;外地客商将手包落在了出租车上,司机追至哈洽会展馆门前……宾客迎门,使普通市民革除陋习、弘扬美德,践行哈尔滨精神的努力变得急迫,城市文明在哈洽盛会的洗礼下,变得越来越成熟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