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浙商北上哈洽寻觅兴业新途 龙企热拥两江合作
2008-06-19 10:28:03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桂英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9日讯 在国家出口退税新政和国际贸易中日益纷繁的“技术壁垒”的双重夹击中,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之大前所未有;尤其是一些纺织、机电等“两高一资”企业,几乎是一下子被推到“生死”边缘。作为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出口大省之一,浙江企业受到的冲击也几乎最大。但是,曾创下“草根经济”奇迹的浙商,并没被困难吓倒,而是再次创业、奋起自谋出路……

  重压之下浙商看好东三省

  本届哈洽会上,浙江代表团无论是参展企业数还是参会人员数,都创下了省外代表团之最。230多家参展企业、500多参会人员,不但真实诠释了黑浙两省共同主办大经贸的主题,更以在一系列招商推介活动的突出表现,完美展示着浙商“吃苦精神大,敢于离土离乡;创业精神强,胆大又心细;团队精神好,易于相处合作”的风采。

  浙江代表团有230多家企业参展。记者苏强摄

  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浙商组成如此庞大代表团参加哈洽会的背后,既有“哈洽会越办越好,知名度越来越高,可觅商机越来越多”的吸引,又不乏“出口遇阻、企业为谋生存发展急待寻觅投资兴业新途径”的压力。“携手共创区域合作交流新篇章”——带队前来的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明说,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本届哈洽会高度重视,派庞大代表团参会,旨在与东北省区共商参与东北振兴,促进共同发展大计。

  浙江省经济协作办公室协作处处长吴永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浙江许多企业都主要做出口,全省经济的出口依存度的确比较大。当前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以及国际贸易中不断升级的“技术壁垒”制约,都给浙江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这些危机与压力,也使更多的企业开始越来越重视国内市场,把眼光放在东三省和西部地区。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大,势必带来新的浙商投资热。只不过在当前银根紧缩的形势下,他们的投资会以更稳健为特点。”

  两江合作哈洽平台受热捧

  作为推动两江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哈洽会已是黑浙两省共同主办的第五次国际经贸盛会。“求生存、谋发展”的浙商对参展参会热情空前高涨。吴永萍说,“为更好地帮助企业‘走出去’,这些年来我们采取的是每年联系两三个地级市协办,有重点地推介各地企业参加哈洽会。今年原定的是主推绍兴、丽水、宁波三市的企业。但因哈洽会越办越好,浙江企业对其认可度越来越高,其他市的企业家也都抢着报名,几经筛选最后定了230多家有实力、有影响的民营企业;远远超过最初的预想,除主推的3个市以外,又有五六个地级市的企业加入。”

  不愧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奇迹的一个创造者,在无资源、无技术、无市场的不利条件下,硬是通过自身奋斗稳居全国民营经济规模第一的浙商,几乎将哈洽会的舞台用到极致:设立浙江展区,举办经济合作洽谈会,盯住一个个高含金量的商务日、推介会——黑龙江投资项目推介会、2008年出口日本食品说明会,韩国商务周开幕式及经贸洽谈会,俄罗斯远东经济特区推介会,“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重点项目融资洽谈会……他们的商业嗅觉异常灵敏,他们的创业行动迅捷主动。

  规避风险浙商跨领域投资

  代表总公司前来参会的长江精工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北分公司总经理俞华平告诉记者,作为上市公司,他们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奥运“鸟巢”工程的“钢结构”就是他们承建的,“虽然当前出口形势对我们企业没产生实质影响,但却大大增强了我们的危机感和改革创新的动力。”

  浙江绍兴是受出口形势变化影响最大地区之一,公司总部坐落于此的俞华平说,“事实清楚地告诉我们,越是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受影响越小;越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受冲击越小,这已成了绍兴企业二次创业的追求目标。据我了解,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和企业,都已采取行动着手应对,一方面是走出去,到国外建厂,规避出口风险;一方面是加大产品更新换代力度,还有到国内其他省份建厂,或跨行业跨领域投资,转型开发黄酒经济就是一个新热点。”

  抓住机遇黑龙江省各地热拥浙商

  对浙商的投资热情,黑龙江省各地是敞开怀抱、笑脸相迎。带了100个招商项目前来与浙商对接的绥化招商局局长郑武峰说,“无论如何,浙商都是我们发展市场经济的老大哥、好老师,我们非常重视与浙商的合作。上半年,全市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招商的次数多达十几次。这回他们主动来了,我们更得抓住机会了。”

  有着独特对俄贸易区位优势的黑河市,也把与浙商的合作作为参加本届哈洽会经贸活动的重头戏,市长张宪军亲自做招商主题发言;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广华手拿精美的招商项目册,走进每一个浙商集中的地方主动宣传。

  新闻背景

  商品退税政策大调整

  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简称《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2831项、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37%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

  《通知》中明确划分出政策调整的主要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取消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二是降低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是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政策。共涉及2831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

  与此前历次的调整相比,本次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力度和范围都是空前的。其意在进一步抑制外贸出口的过快增长,缓解我国外贸顺差过大带来的突出矛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阅读

  制造出口年损失758亿美元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纷繁的“技术壁垒”让中国企业支付了高昂的出口成本。商务部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出口行业在2006年因技术性贸易壁垒遭受直接损失金额高达758亿美元,影响殃及15%的出口企业。

  技术性贸易措施以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为主要内容。由于这些技术性贸易措施涉及面广、隐蔽性强、技术性高,这些措施的实施往往意味着进入某一市场“门槛”的大幅提高,因此得名“技术壁垒”。WTO的统计显示,从1995年至2007年5月31日,各成员通报影响贸易的新规则总量为23897件,其中技术性贸易措施16974件,占总量的71%。而在这股浪潮中,贴牌生产,科技含量不高、与国际贸易准则接轨性不强的中国产品,成了很大的“受害者”。其中,食品土畜行业是受影响面最广的行业,机电高新领域则成为受损最严重的行业。

  故分析认为,最新的出口退税政策锁定“两高一资”产品和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大范围、大幅度地调低出口退税率,再次表明国家缓解贸易顺差过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心。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