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全面贯彻落实人才强省战略和中央、省委关于人才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培养选拔一大批宣传文化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省委宣传部决定授予17名老同志“龙江文化建设终身成就奖”,从11月30日起,本网陆续推出17名老同志的先进事迹,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高尚的思想品质、精湛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东北网12月30日讯 题:明明白白做新闻——访原黑龙江日报总编辑江村
东北网记者 杨尚峰
![]() |
江村近照 |
江村,1921年出生于山东省章丘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渤海地委机关报《群众报》记者、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记者。1945年随“四野”出关,参与开辟东北根据地。曾任《辽东日报》记者、副总编辑。1954年,任《热河日报》总编辑。1957年调任《哈尔滨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创办国内第一张晚报类党报《哈尔滨晚报》。1978年任黑龙江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倡导党报贴近改革开放的实际,稳定局面,狠抓报道,强化新闻改革,率先实行企业化管理,倡导廉洁之风,为我省新闻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被省委宣传部授予“龙江文化建设终身成就奖”。
当记者如约来到江村的家,见到鹤发童颜、神采奕奕已87岁的江老。在整整四个小时的采访中,江老一直挺坐在沙发边,向我们清晰而生动地历数往事。江村生长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里,他自幼喜爱读书,勤奋好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因此,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身革命洪流的人生道路。
1940年,18岁的江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到农村领导群众抗日。同年,江村又被调到中共山东分局创办的《大众日报》当记者。从此,开始了他为党的新闻事业奋斗一生的历程。1943年,江村发表了关于日伪制造惨绝人寰的无人区的专题报道,深刻揭露了日、伪顽军的种种罪行,同时报道了我根据地党政军民收容、救济、帮助难民的动人情景,大大教育激发了人民同仇敌忾的抗日热情。1952年以来,江村先后任数家报纸总编,着力探索报纸的政治方向和报纸的改革问题。可是,狠抓阶级斗争的文化大革命风雨欲来,江村的办报思想很快被质疑和批判。他随即被“打倒”,成为地方党报总编中唯一在全国点名批判的人。
1978年,复职不久的江村调任黑龙江日报总编辑,他的办报思想终于随着大环境的改观逐步得以贯彻。为了转变“假、大、空”的“文革”遗风,僵硬面孔。江村决定在省报一版开办言论专栏《群言堂》。他三天两头来到记者中间,听取记者深入一线采访调研的汇报,了解基层的新动向、新经验、新问题,让党报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很快报纸办的有声有色,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同时也引起兄弟省报的瞩目。
退休之后,江老一直关注报纸,对那些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科技、新知识,依然满怀兴致地去接纳、去吸收。他说做人就是要不断的地探索,不断地追求。
这就是江村,办了一辈子党报,至今为党的新闻事业已经奋斗了68个年头,他历经时代风云,沧桑变幻,在地方党报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