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6日讯 记者对哈尔滨市经纬十道街58号附近一辆加长货车长期占道进行报道后,引起了城管、交警等部门的重视。面对哈尔滨市街头、居民区内为数不少的长年“趴窝车”,这些部门表示,车主难寻、车源难查给治理这类车辆增加了难度。
三类情况催生“趴窝车”
据了解,时下哈市街头、小区内、单位院内长期停放的废旧机动车越来越多,不仅有碍观瞻,而且存在安全隐患,其中很多“趴窝车”是无主报废车。那么这类“趴窝车”车主为何不去申请报废、获取补偿?交警部门分析说,主要原因是车辆手续不全,比如丢失了行车执照,不想费时间去补办;还有的是车主拖欠养路费、车船使用税等税费,申请报废的话就要补交费用,所以放弃了车辆报废补偿;另外就是手续不全的无路权车辆,这类车既无法申请报废,也无法上路行驶,只能长期“趴窝”。
“趴窝”地点不同监管部门各异
“趴窝车”所处位置不同,监管部门也各不相同。据了解,对于长期停放在马路上的“趴窝车”,由交警部门将其移至不影响交通的地点;而在人行道、广场等马路外空间停放的“趴窝车”,则由城管执法部门负责清理;如果“趴窝车”停放在小区内,则要由小区物业和街道部门想办法处理。
治理“趴窝车”有两难
虽然不同的“趴窝”地点都有相关执法部门管理,可在处理“趴窝车”的执法中还是存在很多难题。如无主“趴窝车”的身份寻找和确认问题、如何认定车辆的废旧程度等,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此外,执法部门挪走了这些碍事的“趴窝车”,日后的车辆保存和去向,还是个问题。
因此相关专家认为,针对“趴窝车”这一新出现的城市垃圾,还需要多部门共同“会诊”,寻找一套合适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