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能站:没有风景的古驿——探访东北亚丝路日记(十二)
2009-06-19 21:51:13 来源:东北网  作者:赵力 张育新 张晓军 李红阳 刘丹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丝路隐约城秀美

采风组采访中.
泥泞的村街.
  东北网6月19日讯 题:寻访能站:没有风景的古驿

  新晚报记者 赵力 张育新 东北网记者 张晓军 李红阳 刘丹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此感慨人世间的沧海桑田。在通河县寻访,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对这句俗语的无奈。由于山川地理的变迁,许多记载中的城池,已经无迹可寻——

  在木兰县两天,我们几乎一直在雨中寻访,离开木兰时,天色还没有开晴的意思。那种粘衣细雨,一直飘个不停。天气预报说,未来两天仍有大雨。我们的下一站是通河县。资料记载,在中国境内的海西东水陆城站共10城23站,通河一县竟占1城4站,可谓“明朝驿站大县”。我们对在通河的寻找充满期待。然则天公不作美,淫雨霏霏,浇烂了所有通往遗址的小路,让我们的寻访举步维艰。


采风组在遥望太平屯古城遗址
  能站:消逝在松花江中

  能站是海西东水路城站的第九站。元代称之为“捻站”。这个捻站与我们前面提到的捻站名字相同,大概都是天鹅起落的地方。《析津志辑佚•天下站名》载:“不牙迷,一百(里),捻站。”前民国总统徐世昌先生考证,能站在通河县的富拉浑河。而当代专家杨旸先生和张泰湘先生一致认为,能站在通河县浓浓河口的浓河镇。通河县有多条河流进入松花江,古代时河口地带水草茂盛,适合天鹅起起落落。

  浓河镇是个鱼米之乡,近几年大兴水田,公路两侧是连片的稻田,雨后更像无边的渔塘,稻苗大部被淹没在水中。富有腐殖质的黑土给采访带来艰难,除了通村路之外,土路皆泥泞不堪。

  县文管所的武明,对通河县发生在明朝的故事不熟,正忙着寻找抗联遗址。我们邀请他参与寻访,老武帮我们寻人。在浓河镇,镇党委副书记是外乡人,他给我们找来一位土生土长的老警官,老警官说,从没听说过浓浓河两岸有古代遗址,更没有古城。镇西边有个小杆场,是日本人收木材的储运场。老警官很热情,介绍说做了多年村支部书记的朱国栋可能知道些情况。

  朱国栋已经72岁,但思路清晰。他一口咬定,浓浓河口这一带没有古遗址。老朱说,江沿有几家做小买卖的,形成一条小街。他纠正老警官的小杆场说法,认为是小街场,当地人把街读成(gai)。西门道北有些砖头瓦块,过去是个庙,现在还叫庙地。镇北三四里地的黄庭房框子地,铲地铲出过坛子,里面有满坛子的大钱儿。老朱指着江沿儿的方向说,他小时侯到现在,松花江江水已经北滚五六百米了。600年的沧海桑田,山川变化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老朱介绍的一个情况引起我们的注意,储木场时期,有些大木头滚到江里,淤在泥中。现在这些木头滚到了江南侧,江水浅了,前几年,有些人在水中捞出许多大木头。老朱说,下水摸木头的人姓赵。

  水中除了木头之外,有没有砖头瓦块?我们决意采访老赵。老警官要来老赵的电话,我们在电话里唠了起来。老赵水性颇好,但是主要在意水里的木头,没有在意有没有砖头瓦块。史书上言之凿凿的能站,在现实中彻底消失了。

  所有接受采访的人都没见过古代遗存,可是,典籍之言,地望珍之,浓浓河一带确实应该是明代能站的所在。能站到哪里去了呢?要么,像那些粗大的原木被滔滔的江水吞噬到江底?要么,举站搬迁了?松花江边的古驿站,存在着举站搬迁的可能。于是,我们冒着冷雨,驱车去了下游的富林乡四站村。

  四站村是清代古驿富拉珲站,《通河县志》上有汉满两种文字的“富拉珲站图记”。四站坐落在富拉浑河西岸,是个独立的小村庄。我们手头带着一部着手于清光绪23年、成书于公元1929年的《黑龙江志稿》,里面却说:“松花江自木兰受二道河入(通河)界,经富尔(拉)珲站南,浓浓河南流来注之。”不知是《黑龙江志稿》笔误,还是四站从浓浓河西搬迁到富拉浑河西?

  在村里,我们见到了村副支书侯金玉。老侯56岁,他8岁搬到四站居住,那时侯四站还没有几户人家。老侯说,村里有块地叫陈大蘑菇房框子,铲地能铲出砖头瓦块。由于此处处于日本鬼子归大屯的范围,遗留的房框子地很多,所以仅凭讲述我们无法确定是否古遗址。老侯说,村边的挖沙坑,挖进去一米多深,挖出过棺材板,还有灰色的陶罐,里面装着骨头。老侯发现的墓葬,符合辽金时期的葬俗。老侯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引起了我们注意。老侯说,听老人讲四站过去挺有名,村南原先有条道,是给皇上送信的,但是被江水滚没了。清代的驿路已经沉到了水下,联想到600多年前的能站,完全有被江水吞噬的可能。

  我们遥望雨幕中的松花江,无奈地想象着能站消失前的背影。


 

隐约的古城
采风组雨中采访.
  萨里卫:登山节脚下的历史沉淀

  从四站东行,铧子山隐隐出现在烟雨中。一会,越野车驶上了岔林河大桥,这里正在准备一年一度的登山节,铧子山是哈尔滨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3月19日,巴兰河等处女真部人茂义等,千里迢迢去南京朝贡。明成祖大喜,决定在岔林河一带设置撒力卫,以茂义为指挥佥事,按照不同等级,分别赐给诰印、冠带,以及袭衣、钞币等物。

  茂义为什么不在巴兰河立卫,却选择了岔林河?没有史料说明,大概是皇帝故意给他搬了个家.不过茂义很可能很高兴这种调用,“岔林河”在满语中的意思很有诱惑力:“流淌钱粮的河”。在海西诸卫中,撒力卫在与明朝贸易上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明朝代元之后,立即着手加强对女真居住区的统治和经营。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派人“招谕奴尔干诸部野人酋长来朝,因悉境附”。为此,开辟了以海西东水陆城站为载体的东北亚丝绸之路,女真人除了获得“薄贡厚赏”的好处外,还通过官方的马市和民间交易的私市,使停滞的经济获得极大的复苏,除了丝绸之外,还得到了铁铧、铁锄、铁铲、铁斧、铁镰等生产资料,以及日常生活必需品,包括粟、米、盐、锅、针、剪等。女真人则向中原内地输出貂皮、鹿皮、豹皮、水獭皮等,以及人参、蘑菇、木耳、蜂蜜、松子等各种山货。这种贸易往来,使明代初期的松花江流域进入了历史上又一个黄金时期。

  许多专家考证,撒力卫就在铧子山下、岔林河畔。铧子山可以说是通河的县山,山势奇崛,山中有无数古木和巨大的卧牛石,石下溪水潺潺,是风景清幽的去处,如果能发现并挖掘这段历史,不啻给登山节平添了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化的通河县城
  被水田漫漶的城站

  下午,我们开始了新的寻找,去通河镇东郊踏查“太平屯古城遗址”,这里是海西东水陆城站的第四城并第十站——哈三城哈思罕站。这是一个城站合一的驿站,我们抱有很大的期待。县文管所长老武说,这座遗址是1983年省里派来的大学生实习时调查发现的,当时发现大量布纹瓦、定白瓷、仿定白瓷、黑褐色灰沙陶片、岩石、箭头等。古城址面积为14万平方米,考证认为是新石器时代遗址。

  明代的哈三城沿用了元代的站赤“哈散”。《析津志辑佚•天下站名》载:捻站,一百八十里,哈散。徐世昌认为,它在西林河畔。杨旸先生考证在通河县附近。张泰湘先生提出,在今通河县太平屯古城。

  民国四年(1915年),一位农民在古城遗址上春耕时,拾得一方古印,九叠篆字。县知事高登甲亲自拓其印文:“把剌海山谋克之印”,背镌“大定十年五月,少府监造”。“大定”是金世宗的年号,“谋克”是金代特有的官职。我们出了东门,进入泥浆四溅的砂石路。不大一会,老武指着右边的一片水田说,这就是太平屯古城!大家踏着泥泞进入田边,极其认真地搜寻半天,没有看见一丁点儿古城墙痕迹,水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稻秧。农民为了丰收,把遗址平整得如镜子面。我们问老武是否有关于古城边框四至、城墙规格的记录?他摇头说没有。老武指着稻田中央说,那个地方发现过青砖瓦块。看着并不太远的一块隆起,我们也只能望水田而兴叹。

  几个农民见我们冒雨站在水田旁,好奇地走过来。一个农民说,他家地头发现过灰坑,挺深,还发现过大钱之类的东西。一次挖出一个陶罐,一镐头砸碎了。死人的东西,没用!

  望着眼前所谓的遗址,我们兴味索然。

  离开时,一农民追问,你们到底找什么?弄得我们心里惶惶的。我们回头告诉他,找宝。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