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6日讯 时下,哈尔滨市许多路面光滑如镜,车行艰难,难道仅仅因为气温低造成的吗?哈尔滨市气象专家经过长期调研发现,雪后不合理撒融雪剂是致使路面光滑如镜的原因,因为当气温低于-20℃、高于-2℃时,撒融雪剂等于雪上加霜。
记者注意到,雪后,光滑的路面哈尔滨市司空见惯。南岗区学府路与学府四道街路口附近,光滑的路面令过往的车辆远远就开始减速;安发桥通往哈工大转盘道的坡路、二环桥前进路附近的弯道等地,车辆打滑、交通拥堵、交通肇事等屡见不鲜。
气象专家郭家林说,经过对哈尔滨市雪后路面状况充分调研发现,不论气温如何,只要下雪,一些路上就被撒上了融雪剂,随后出现雪泥,进而出现路面光滑如镜的现象……
郭家林认为,大范围、多频次使用融雪剂,不仅对城市生态环境、植被、树木、路面、车辆等造成累积性的破坏,而且还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影响市民身体健康。因此,撒融雪剂应科学,否则不但造成浪费,而且效果适得其反。
“目前,哈尔滨市撒融雪剂后的道路呈黑色稀泥状,远远超过正常的施撒量。”郭家林说,融雪剂施撒量多少,应取决于最低最高气温、降雪量和天气预报中的升降温趋势,而不能见雪就撒,像扫大街一样横抡了事。在初冬、冬末或升温过程中,不撒融雪剂,雪也会在次日很快化掉;当最低气温降到-20℃以下时,撒融雪剂等于雪上加霜,因为撒融雪剂后雪被弄湿,在汽车的碾轧下路面会变得湿滑。夜间气温下降,含盐的雪在-20℃的气温下结冰,因此造成下雪当天不太滑,雪融化后再结冰的路面滑而难行。
郭家林建议,哈尔滨市应建立清冰雪综合机制,即根据气象部门掌握降雪的过程、数量和性质及未来气温的升降预报,决定融雪剂是否施撒、施撒时机、施撒多少。
撒融雪剂应掌握以下原则:
①定性原则:
根据雪量、温度的变化,雪大多撒,雪小少撒;气温低多撒,气温高少撒;气温低于-20℃不撒;气温高于-2℃不撒。
②定量原则:
融雪剂施撒多少无法用斤两衡量,只能靠识别雪的颜色变化和形态来判断施撒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