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齐齐哈尔
搜 索
柯尔克孜民俗馆浓缩历史画卷
2010-03-10 09:34:15 来源:东北网-鹤城晚报  作者:刘权 董凝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齐齐哈尔3月10日讯 一个记录柯尔克孜族东迁故事的展览,诉说千年的风风雨雨。

  一幅浓缩柯尔克孜民俗文化的“画卷”,展示特有的民族风情。

  历史、文化、生产、生活、民居、风土人情……位于黑龙江垦区富裕牧场的柯尔克孜民族民俗馆,就这样吸引了世人的目光。民俗馆于2008年3月21日揭牌,这也是我省第一座柯尔克孜民族民俗馆,而由村一级建设的柯尔克孜民族民俗馆,在国内也属鲜见。据悉,这是垦区为了保护柯尔克孜族文化实施的一项文化建设工程。

  这座面积225平方米的民俗馆,展区6个。经过农垦齐齐哈尔分局和富裕牧场的努力收集建设,如今已拥有展板22块、图片82张、实物展品近400件,将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发展和民俗风情一一呈现。

  重现东迁历史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居住于新疆的帕米尔高原,而在我市富裕县境内的五家子、七家子村,却也居住着1473名柯族人。西域民族缘何不远万里落户东北?民俗馆内的东迁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一历史。

  原来,2000多年前,柯尔克孜族的祖先一直生活在叶尼塞河上游,曾建立强大的黠戛斯汗国,臣服于唐朝。17世纪末为了反抗沙俄侵略者,柯族毅然举部西迁天山、帕米尔一带。清初,余部一支为喀尔喀蒙古三音诺颜部辖区内的厄鲁特旗札萨克多罗郡王色布腾旺布属部,游牧于厄得勒河流域。雍正九年(1731年),噶尔丹策零率兵东侵时,喀尔喀诸部纷纷向南迁徙,唯柯尔克孜人向西北科布多地区特斯河流域游牧。为此引起清朝政府的不安,雍正皇帝朱拟刺令,将这支柯尔克孜人移居齐齐哈尔地方。雍正十一年(1733年)四月二十八日,柯尔克孜头人博霍依、巴岱率领部落从特斯河(现蒙古国西部境内)出发,在没有现成道路的情况下,披荆斩棘,历尽艰辛,跨越了险峻的杭爱山,涉过了汹涌的色楞格河,穿越了无人的沼泽区,踏过恐怖的沙漠,闯过了莽莽苍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横越蒙古高原抵达黑龙江将军衙门所在地齐齐哈尔。许多老幼病残在东迁中途累死、病死,到达齐齐哈尔的柯尔克孜人只有276人,为防止这些柯族人动乱,清政府将他们部落打乱分别编入八旗,后主要定居于五家子、七家子村。黑龙江垦区富裕牧场所辖的七家子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有柯尔克孜、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满6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其中柯尔克孜族有50户,共计151人。

  民俗馆内,柯尔克孜族东迁这一传奇故事得以重现。东迁线路图、柯尔克孜人的两条母亲河——叶尼塞河和嫩江流域的乌裕尔河介绍、以及矗立在民俗馆前的柯尔克孜族东迁纪念碑,都是对这一难忘历史的记录。东迁纪念碑,更是刻画了祖孙三代人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行进的场景,是柯尔克孜人东迁的一个缩影,传承的是柯尔克孜族不屈不挠、一往无前、追求幸福生活的民族精神。纪念碑高2.007米,寓意立碑时间为2007年;第一层碑座高为17.33厘米,寓意柯族东迁的时间为1733年;第二层碑座直径为14.73米,寓意黑龙江省现有柯族人1473人,阶梯宽度为27.6厘米,寓意柯族东迁至齐齐哈尔时人数为276人。


 

  英雄史诗《玛纳斯》

  柯尔克孜族不仅有语言,有文字,更有辉煌的文化遗产。最为美丽的奇葩是流传千年的长达23.4万行的长篇叙事诗《玛纳斯》。《玛纳斯》与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并为享誉世界的“中国三大英雄史诗”。柯尔克孜民族民俗馆突出介绍了《玛纳斯》和唯一能唱全8部《玛纳斯》的88岁的老人——居素甫·玛玛依的情况。

  据悉,在我国柯尔克孜族有16万人,由于依靠口头流传,会唱《玛纳斯》的大约只有200多人,能唱全《玛纳斯》第一部的仅有100多人,而且大多是跟居素甫差不多年纪的老人。居素甫演唱的史诗共分8部,包括《玛纳斯》、《赛麦台依》、《赛麦台克》、《凯乃木》、《赛依特》、《阿色勒巴恰和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依》。以长度来算,比世界最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15693行)多14倍。由于“文革”中《玛纳斯》大部分资料不幸毁佚,1978年11月,年已60岁的居素甫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之邀演唱《玛纳斯》,开始了专人记录整理工作,历时5年宣告结束。能把《玛纳斯》唱全的居素甫·玛玛依极受敬重。1995年,吉尔吉斯斯坦举办“庆祝玛纳斯1000周年”活动,居素甫受到最高礼遇,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与各国总统一起在主席台前排就座。会上,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授予他该国最高荣誉“人民演员”称号,并为其颁发证书及勋章。

  柯尔克孜风俗文化

  在民俗馆,除了各类出版物、文化研究成果,集中展现了柯尔克孜族在漫长的迁徙发展过程中,经历兴衰起伏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和特有的民族风情。

  展板上,详尽介绍了柯尔克孜族名称由来、40个姑娘的传说、居住地黑龙岗的传说以及七家子村起源。同时,还讲述了姓氏的变迁:柯族东迁至此后,隐去了原有的姓氏,改成了常、吴、蔡、韩、司、郎六姓,并信仰萨满教,萨满的意思就是因兴奋而狂舞的人,认为具有与神鬼沟通的能力,通过跳神往来于天上和阴间。民俗馆丰富的展品,生动地体现了过去以游猎为生的柯尔克孜族人鲜明的民族特色。乐器库姆孜、手鼓、音乐作品、弓箭、服饰,以及婚礼、丧葬、饮食文化,无不呈现出浓郁的柯尔克孜风情。此外,其手工艺制品也非常精美。墙壁上悬挂的巨幅手工编织挂毯,便是帕米尔高原上一位80多岁老母亲为子女准备的结婚用品。据介绍,这是富裕牧场场长谢仲侠和齐分局宣传部领导一起,深入最偏远的柯族山村搜集到的。

  马套、马铃、犁、手摇风车、铲、柜橱、餐具……柯尔克孜民族民俗馆中,劳动工具、生产生活用具充分展现了柯族与其它民族相融合的历史。柯尔克孜民居布局也与汉族不同。汉族是东大西小,而柯族是西大东小。柯族民居一般由门斗、主房、仓房组成,自家院内都有轱辘井。柯族人管仓房叫哈食屋,意思就是贮存粮食的屋子。厨房与主房是分开的,主房内搭大炕,被子叠放在外,而且被子越多越显示出主人的富有。柯族人“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一日无馕”,并制作名贵的烤全羊来招待尊贵的客人。


 

  百年老村沧桑巨变

  历史车轮滚滚,百年老村巨变。民俗馆展板上,新村和旧村的对比照片见证了七家子村的变迁。

  过去,柯尔克孜族居住在破旧的泥草房中,人畜混居,生活质量极差。富裕牧场在农垦总局和齐齐哈尔分局的支持帮助下,经过两年的建设,柯尔克孜民族村拔地而起,从根本上改变了柯族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2008年,128户各族群众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居,彻底改变了百年老村落后的居住条件和环境,红瓦粉墙、房上雕刻着民族图腾、通电、通上下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柯尔克孜民族村的民居给人全新的视觉感受。村的东北侧还建起了畜牧养殖小区,有着标准化牛舍、现代化的机械榨乳厅,实现了环境绿化、美化、香化的目标。

  “横跨蒙古高原的风风雨雨,我们来自波涛汹涌的叶尼塞河畔……扎根于秀美的乌裕尔河畔,新中国让我们翻身作主,新农村建设让我们重建家园,告别百年破旧的泥草房,柯族历史有了巨大的变迁,我们将开发旅游拓展资源,创造柯尔克孜人美好的明天!”农垦齐分局宣传部长傅强作词、刘景远作曲的《柯尔克孜美好的明天》,道出了改革春风下广大柯族群众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激发起奋发上进的精神面貌。

  两年来,柯尔克孜民族民俗馆开馆纳客至今,先后吸引了全国各地1.3万人次参观。新疆的柯尔克孜族人,满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等兄弟民族客人,京津沪的柯尔克孜学子……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中,仅柯尔克孜族人就达到五分之一。日前,富裕牧场柯尔克孜民族村还成为“黑龙江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大型报道评选活动候选景区之一,柯尔克孜民族民俗馆将成为世人了解柯族文化历史的一个窗口。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张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