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牡丹江
搜 索
绿色殡葬在牡推行碰壁 “厚葬”观根深蒂固
2010-04-23 15:14:51 来源:东北网-牡丹江晨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牡丹江4月23日讯 墓地资源有限,传统的墓穴葬可能导致数年后牡丹江“一墓难求”的局面。如何解决安放逝者与墓地紧缺的矛盾?近年来,以树葬、海葬、草坪葬、壁葬等为代表的绿色殡葬、生态殡葬方式纷纷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我市也推出了树葬、海葬、壁葬,可市民对此的响应却并不“感冒”,这些绿色殡葬方式在我市的推行纷纷“碰壁”。

    绿色殡葬环保不失孝道

    所谓绿色殡葬,就是一种生态、环保、节地的殡葬方式。比如,将骨灰盒嵌在墙壁内的壁葬,在安葬死者的同时为后人留福;在埋入骨灰盒的土地上植草种花,是当下时尚的花葬或草坪葬;将骨灰埋入地下,在地上不围墓地,不垒坟头,只在地上植树的树葬;还有将已故亲人的骨灰撒入大海的海葬……

    这些殡葬方式,不仅有利于绿化环境,改善生态,也为家庭及社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尽管无字无碑,而且更有“回归自然、叶落归根”之意,而且省去了很多繁琐的环节,却不失孝敬、哀思之情。

    绿色殡葬 在我市“碰壁”

    4月3日,记者在龙凤坡公墓的“壁葬”处看到,132平方米的墙壁上被划分出330个墓位,每个墓位的面积为0.4平方米,价钱也从2800元至4800元不等。可这种既节省空间,又价格低廉的安葬方式,并没能得到市民的认可。工作人员介绍说,从2004年开展“壁葬”至今,只有24位市民选择了以这样的方式安葬亲人,究其原因,工作人员解释说,北方人还是讲究“入土为安”。同样,位于四道村的龙凤公墓的壁葬也没能受到“青睐”。

    绿色殡葬方式中,不仅“壁葬”在我市碰了壁,“树葬”、“海葬”也同样没能得到响应。1988年广州首创海葬,冲破了中国传统入土为安的民俗观念。省内兄弟城市哈尔滨也先后三次为哈市部分逝者举行了海葬。2006年4月,我市殡葬管理处也首次在全市发出了为逝者推行海葬的号召,可只有3个人报名参加,所以,这次“海葬”的尝试,最终没能成行。与此同时,曾在我市推行过的“树葬”,也因少人问津而被迫叫停。

    随机调查“厚葬”观根深蒂固

    市民李先生的父亲15年前去世后,他按照父亲的遗愿,将老人的骨灰撒入了大江。“每年父亲生日时,我们就把他的照片挂出来,以此祭奠。”此外,还有几位市民的父母生前喜欢去北山遛弯,并希望自己百年后,也能永远留在这片山林中。老人们去世后,子女便将他们的骨灰撒在了北山上。

    可李先生等人的做法在我市还是极少数。不久前,本报记者与市殡葬管理处就市民希望采取何种殡葬方式安葬逝者这一问题,随机对100位逝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时,结果显示,六成的被调查者还是只能接受墓葬,只有19人表示能接受无骨灰安葬。

    采访中,许多市民都表示,“厚葬”观念已根深蒂固,除非老人生前自己选择“绿色殡葬”,否则子女很少会主动选择树葬或其他绿色殡葬方式。一些年轻人还表示,自己以后或许会选择绿色殡葬方式,但给父母办理丧事,还是会选择墓葬。

    倡导和支持推行绿色殡葬

    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李桂哲说,从长远考虑,虽然绿色殡葬推行有难度,可这仍是大势所趋,这需要全市方方面面加大宣传、推进力度,积极倡导骨灰多样化处理。

    “其实树葬、海葬等安葬方式,更符合落叶归根,回归自然的观念。推广绿色殡葬,关键在于引导、改变大家的传统殡葬观念。”李桂哲认为,国内许多城市成功推行绿色殡葬的做法很值得我市借鉴。

    1988年,广州首创海葬,为鼓励市民选择海葬,去年,广州市殡葬管理处还免除了每具尸体280元的海葬骨灰处理服务费,群众只需购买随行家属上船的船票即可参与“海葬”活动,租船的费用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

    沈阳也于1990年首次推行树葬,并陆续建起纪念林,同时给贫困家庭提供若干优惠,此后树葬习俗在该市蔚然成风,每年都有五六千盒骨灰进行树葬,占全市骨灰下葬总数的80%,至今,该市已有28万故人长眠于绿意盎然的纪念林中。

    读者李先生看过“牡丹江墓地现状调查”后也连线记者表达观点:殡葬改革完成了从保留遗体到保留骨灰的第一次革命,现在迫在眉睫的是要大力提倡“不保留骨灰”的绿色殡葬,“推行绿色殡葬,不仅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也应配套跟上。”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