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哈市松北将建现代田园 20年打造"城中有田 田中有城"
2010-05-26 08:23:35 来源:生活报  作者:王迎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新闻网讯 承担着“北跃”重任的哈市松北区总面积达736.3平方公里,26万人口中有19.5万人是农民,哈市城乡一体化的试点便定在了这里。

  记者25日从哈市松北区相关部门获悉,松北区将结合正在推进的北国水城和科技新城建设,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松北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拟用20年左右时间,把松北打造成北国特色鲜明、人口达到100万的现代田园城区。

  城乡一体化 “一城一区”布局

  松北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松北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将按“一城一区”规划布局,到2030年真正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城”即南部130平方公里的科技新城;“一区”即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含对青山、乐业二镇及万宝镇部分区域,规划面积不少于400平方公里,重点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按照“城镇体系规划”,松北区将建立和完善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提高城乡依存度和相融度。

  “现代化小城镇建设规划”计划对农民迁居后“空心村”的宅基地、滩涂地和闲置地通过土地复垦、增减挂钩等形式,等量置换城市建设用地,实现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有效破解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金和农民出路三大难题。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计划通过土地整理后的集约利用,推进农田水利化、农业机械化、种植集约化,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体系。

  近期规划3年初现田园城区

  20年的时间里,今起3年将是关键。2012年前,松北区将打造都市农业、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初现“城中有田,田中有城”的田园城区特色。

  据松北区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聘请了农业部农业规划设计院,按照现代农业样板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标准,对松北全域农业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进行规划。同步制定好近3年重点打造的现代农业先行试点示范区控详规划。

  今年,毗邻科技新城,划定王万铁路以西、万宝镇政府以东,沿万宝大道两侧,以旅游、观光、休闲和示范展示农业为重点,规划5平方公里,集中打造先行试点示范园区。全年计划投资约1亿元用于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

  松北区将拓宽改造万宝大道(从东金葡萄园至大耿家转盘道地段),规划为双向6车道。道路两侧及周边村屯将进行环境整治,修建小型停车场等。对已建成的东金葡萄园、北药种植园区,将通过政策引导、扩大经营规模、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等方式进行提档升级。启动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引进哈市农科院占地500亩循环农业项目,力争上半年开工,并在周边规划1至2平方公里,带动其他农业产业发展。

  建小城镇 失地农民将住进社区

  松北区今年将在城区内统一规划两个新型农民居住社区,用于解决建设科技新城涉及的失地农民安置问题。其中松北新型农民居住社区位于三环路以北、规划17路以南、四环路以东、规划5路以西,总规划面积80万平方米。计划近期启动一期、60万平方米建设,用于安置松北镇、万宝镇9个村屯的农民。松浦新型农民居住社区则位于规划154路以东、三环路以南、滨北铁路线以西、规划160路以北,总规划面积80万平方米。

  据了解,松北区的小城镇建设今年将在万宝镇率先试点。今年计划进行统一规划、摸底调查、争取政策、筹措资金等工作。2011年,重点规划建设一个小城镇,一期计划安置4个村17个屯,涉及3491户、11871人。总结经验后,再对其他村屯进行整体迁移。

  户籍改革“村民变市民”

  松北“城乡一体化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在居民的户口本上,即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村民变成市民。

  松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松北区计划实施户籍改革,将制定宅基地换房及相关降、减、免、补等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平衡,使村民不分能力和条件都能搬进新建小区;同时放宽落户条件,取消户口的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按照新迁居住地统一登记转为城镇户口,实现失地农民在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入学以及经济适用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松北区还计划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衔接,整合城镇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全部覆盖的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失地农转非人员应保尽保;实施“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并存;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应急救助、社会救助为补充的综合性、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探索农民享有薪金、租金、股金、保障金、福利金等多元化征地补偿办法。

  据悉,松北区还计划促进农民就业:通过制定失地农民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平等、开放、竞争的就业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整合各方面培训资源,构建农民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民提高就业技能;制定鼓励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政策,制定入区企业吸纳农民工就业奖励政策;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就业岗位、乡镇企业新增就业岗位,将优先安排失地农民就业。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