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科教
搜 索
黑龙江冬麦北移获成功 可实现两年三作
2010-06-11 22:53:39 来源:东北网  作者:朱丹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农专家在田间 东北网记者 朱丹钰 摄

冬小麦长势良好  东北网记者  朱丹钰   摄

   东北网6月11日讯 (记者 朱丹钰)  记者日前从我省“冬小麦创新工程”现场会上了解到,由东北农业大学培育的“东农冬麦1号”冬小麦已在我省友谊农场、852农场、饶河、虎林等县市区试点23个。去年播种的冬小麦已成功返青,标志着我省冬麦北移研发工作已经获得成功。

      打破龙江不能种植冬小麦的禁锢

      据介绍,我省原是小麦种植大省,一度小麦生产面积曾达3000多万亩,但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转暖,小麦这种喜冷凉作物受高温影响,产量急剧下降。我省春季近年来十年九旱,高温逼熟对春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农民因此不愿种植小麦,目前全省每年仅有200万亩左右的种植量。

      解决春小麦低产的最佳途径是冬麦北移,以冬小麦代替春小麦,在夏季高温来临前成熟,从而达到高产。但由于我省冬季漫长而寒冷,以往引进的抗寒品种都无法在我省安全越冬,种植冬小麦一度成为奢望。

      东北农业大学小麦育种专家佟明耀教授从1994年开始,经过十余年时间,于2002年成功育成了首个在黑龙江可以安全越冬的冬小麦品种,并于2007年正式通过审定,这一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冬小麦新品种——“东农冬麦1号”,这一成果填补了我国高寒地区冬小麦种植的空白。经专家测定“东农冬麦1号”亩产682.4斤,比照春小麦增产42.17%。目前推广师范面积已经从2008年的200亩增加到6000亩。

      黑土地两年三作成为可能

      佟明耀教授说,今后每年在大豆收获前夕套种冬小麦,在第二年7月冬小麦收获后复种早熟作物,就可完全提高土地的利用指数,在黑土地上实现两年三作,相当于增加了50%的土地使用面积。

      同时,冬小麦的种植还可解决我省大豆重迎茬的问题,恢复大豆—冬小麦—玉米,冬小麦—冬小麦—大豆的正常轮作体系,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

      852农场第四管理区第5作业站的王东平去年9月试种了50亩冬小麦,目前小麦返青率已达到90%以上,老王笑着对记者说,按现在的长势,这批小麦有望亩产达到800斤,平均每亩地能多收入120元左右。

   

责任编辑:连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