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调查显示部分农村人情消费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支出
2010-07-11 09:07:22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戴钢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7月11日讯 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结婚嫁娶、乔迁新居、寿诞喜宴等等都免不了摆几桌请来亲朋好友热闹一番。但近年来农村办婚丧嫁娶酒席的档次越来越高,宴请规模越来越大,农家之间传统的包红包、随份子正在逐步演变成“人情债”。在哈尔滨市周边的一些农村,许多村民甚至将摆酒席收红包当成一种“创收”的手段。在这种风气的带动下,很多农民认为,有事的时候“人家办自己不办就吃亏了”,于是出现相互攀比、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的现象,使一些农村家庭不堪重负。

  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近期对省内巴彦、宾县等8个县(市)、511名农村居民开展的专项调查。调查显示,当前部分地区农村人情消费节节攀升,有些已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明显变味儿。

  农村人情消费不断升级———

  母猪下崽也要置办酒席收礼金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农民收入有了大幅提高,但农村人情消费也出现大幅增长。调查显示,过去农村人情消费主要为婚丧嫁娶、建房上梁等少数名目,现在的订婚、孩子满月、生日寿诞、子女升学、拜师谢师、参军入伍、生病住院等事情都可能成为办酒请客的理由。更有甚者连母猪下崽都置办酒席收受礼金。据了解,一些村民已将操办酒席收取礼金当成“创收”的一种手段。

  调查显示,目前农村人情消费已由传统的赠送实物转为赠送现金,即随礼,随礼金额也越来越大。过去每次二三十元就过得去,如今百元以上的人情消费已非常普遍。在被调查的511名农村居民中,最多一次随礼低于100元的只有5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0%;最多一次随礼在100元到199元的有57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1.2%;最多一次随礼在200元到499元的有226人,占被调查总数的44.2%;最多一次随礼在500元到999元的有161人,占被调查总数的31.5%;金额达到或超过1000元的有62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2.1%。

  在礼金数额上涨的同时,村民被邀请参加人情消费的频率也不断增加。调查显示,平均每月随礼不到一次的村民有121人,占被调查总数的23.7%;平均每月随礼一、两次的有327人,占被调查总数的64.0%;平均每月随礼近五次或者更多次的有63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2.3%。不仅如此,调查中还发现,过去婚丧嫁娶等人情往来只限于亲戚朋友和乡亲同事,现在则不断向外延伸,人情圈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平常联系较少、关系较远的亲朋,甚至有过一面之交的也可能被邀请。一些农户自家人口少或事情少,便将亲戚家的婚丧嫁娶当成自家事发出邀请、摆酒设宴,使得人情往来范围不断扩大,“人情债”不断增多。

  与人情圈不断外延相呼应的是,现在农村操办酒席的规模越来越大。十年前,婚丧嫁娶一般都搭棚立灶、杀猪买菜、雇厨师,在自家院内操办。现在一些农户为摆排场图省心多选择在饭店摆酒席。调查中,有257户农民选择在饭店操办宴席,占被调查总数的50.3%。特别是一些婚庆宴席讲究排场,酒席少则十几桌,多的可达三四十桌,每桌花费200元至300元不等。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人情消费成为了许多农民除了农业生产、子女教育、求医买药之外的最大花销。在哈尔滨市周边的一些农村,有的村民为了随礼不惜向别人借钱。人情消费已经成为一些农民沉重的负担。

  村民难以承受之重———

  人情消费已经成为农民主要支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一些农村人情消费使一些农户陷入了要面子、盲目攀比的误区,认为礼金的多少直接代表感情的深浅,别人送得多,自己送少了会被另眼相看,因此就算借钱也要按时如数把礼金送到。采访中一些农户反映以往一年只收几张请帖,现在平均每个月都能收到,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农村越来越多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每年七八月份也因此成为全年人情消费最集中的时期。遇到庆典较为集中的日子,一天要赴宴几次,有的农户全家几口人分头随礼。人情消费在一些农村已经成为许多农民除了农业生产、子女教育、求医买药之外的最大花销。

  呼兰区方台镇农民王宪章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他每年在外打工挣的钱几乎全部用在随礼上了。王宪章说,他一年在外打工的收入有七八千元,这笔钱除了供两个孩子上学之外可以说剩不下多少,而家里一年的吃用则靠种田来保证。在以前像他家这样的收入在村里的生活还算可以,可是这几年随着人情消费频率的增加以及礼金的上涨,他家的日子已经过的有些捉襟见肘。

  王宪章给记者算了一下,仅今年上半年他就已经送出了两千多元的礼金,大数有村里三个朋友的女儿出嫁,每家随了200元,两个亲戚的孩子结婚每家随了500元,妻子的姐姐去世随了500元。眼下,还有两家邻居的孩子要结婚和一个亲戚的孩子过10岁生日需要送礼。等到了八月份一些家里有孩子考上大学的村民,还会大操大办到时候又免不了要随出去上千元。

  与王宪章在一个村居住的农民王喜江,近几年也感到了人情消费的压力。“以前遇到婚丧嫁娶这类事情,随礼一般也就三五十元,关系好的给100元,可是现在随礼不超过100元感觉都拿不出手,如果要是直系亲属至少要随500元。”王喜江这样告诉记者:“现在,在农村有的农民为了随礼甚至不惜向高利贷借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这个村农民对一垧地一年的生产投入才2000元左右,但每户农民一年的人情消费则至少要在2000元以上。

  农民们辛苦赚钱,却要为人情负债,说起来不免让人心酸。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年来,不少人为了记清人情,把多年不用的记账本也拿了出来。养猪户李常义向记者展示了他家今年上半年的人情开销,密密麻麻的账本上记满了每一笔支出:盖房、探病、结婚、生育……全在其列,总共花费3000余元。李常义说,一年多养4头猪都不够随礼的。

  采访中,虽然大多数人对请客送礼极为反感,但在“人家办自己不办就吃亏了”这样的想法驱使下,一些农民陷入到由被动变主动、再由主动变被动的怪圈而不能自拔。究其原因,除了“面子”问题,还有攀比心理、补偿心理、从众心理等。在这些不良心理的影响下,宴请的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礼金越来越厚,人情越来越薄,风气越来越歪。正常的人情往来逐渐异化成畸形的人际关系。

  调查显示,部分农村的人情消费已经影响到下一代,在这些地区有些孩子开始模仿大人摆生日宴席邀请同学好友参加。有关人士指出,应尽快遏制农村过多过滥的人情消费。

  不良风气愈演愈烈———

  有关人士建议

  应尽快遏制

  调查显示,一些农民认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亲友之间相互走动都是正常的社会交往,但目前的攀比、从众等心理,使农村人情消费逐渐变味儿,不仅给农民带来了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也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形成了不良风气。

  这种不良风气已在农村青少年中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孩子模仿大人摆生日宴席,邀请同学好友参加,甚至还有偷父母钱请同学吃饭的情况。对于农村人情消费盛行引发的问题,许多乡村干部和村民都表示无奈,他们迫切希望改变农村现有人情交往模式,推行全新的方式表达祝福。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瑞政认为,村民之间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但过多、过滥的“人情”却使礼节变了味。不仅加重了农民经济和精神负担,也污染了社会风气,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因此,有关部门要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加强精神文明的宣传,倡导新事新办,要狠刹“人情风”,把农民从过重的“人情”负担中解脱出来。但要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人情”负担,还得依靠农民自己。因为这种你来我往的“人情风”,不是上面刮下来的,而是纯朴的礼尚往来习俗被扭曲的结果,是谁也不想做却又怕失脸面的“人情交换”。广大农民朋友要自我“醒悟”、自我“减负”,从自身、自家做起,自觉抵制各种“人情风”。有关学者也指出,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建立和谐健康的社会人情关系,需要舆论的正确引导,更需要社会支持。

责任编辑:韩晶